在 2025 年,雖然加密貨幣技術持續進化,但「錢包密碼」與「助記詞」遺失的問題仍未獲得妥善解決。特別是像比特幣(BTC)這類主要加密資產,一旦使用者失去錢包的存取權限,往往意味著不可逆的財務損失,因此資產安全議題格外值得關注。
根據硬體錢包公司 Ledger 於 24 日(當地時間)公布的資料,截至 2025 年初,全球已有多達約 370 萬枚比特幣永久遺失,約佔總供應量的 17%。若以當前市價換算,這些遺失資產價值達 370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1.5 兆元)。此外,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先前於 2024 年揭露,加密貨幣相關的投資詐欺案造成高達 93 億美元的損失,其中受害者多為 60 歲以上的年長者,許多人在嘗試恢復資產時反遭「錢包復原詐騙」二次詐騙。
值得慶幸的是,並非所有情況都無法挽救。根據專家意見,「資產是否能恢復」取決於錢包的類型。因此,第一步應先確認遺失的是何種類型錢包。
倘若是「託管式錢包」(Custodial Wallet),如幣安(Binance)、Kraken 或 Coinbase 等中心化交易所所提供的錢包,這些平台會代管用戶的私鑰,因此若使用者遺忘密碼,只需通過電郵驗證與「用戶身份認證」(KYC)程序,即可執行密碼重設與帳號恢復。在這種情況下,忘記登入資訊通常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問題。
然而,若使用的是「非託管式錢包」(Non-Custodial Wallet),如 MetaMask、Trust Wallet,或硬體錢包 Ledger、Trezor,則由使用者自行保管私鑰與助記詞。這類錢包強調使用者自主權,若只有密碼遺失、助記詞仍在,則能重新導入錢包設定新密碼。但如「助記詞與密碼同時遺失」,那麼資產幾乎無法找回,這類錢包也常被稱為「死亡錢包」。
在此背景下,不肖業者開始藉此牟利,聲稱能協助找回加密貨幣資產,誘導使用者支付高額費用。專家提醒,大多數「可信的資產恢復服務不會要求用戶預付費用」,並應具有正式文件與過往案例佐證。若遇可疑行為或高額報價,建議立即中止聯繫,並尋求第三方驗證以避免進一步損失。
總結而言,即便遺失密碼或助記詞,也不代表加密資產已完全失去,保持冷靜、正確判斷錢包類型、依循正規程序處理,仍有機會找回資產。最重要的是,「落實助記詞備份與妥善保存」,將決定你與你的加密資產未來的命運。
評論:雖然去中心化技術賦予使用者更大的自主性,但伴隨而來的責任與風險同樣龐大。不僅需謹慎管理錢包資訊,也應提高警覺、警惕詐騙,才能真正擁抱加密貨幣所帶來的自由與便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