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加密貨幣估值陷網路效應迷思?L1 區塊鏈用戶價值遭質疑

加密貨幣估值陷網路效應迷思?L1 區塊鏈用戶價值遭質疑 / Tokenpost

加密貨幣用戶數多 ≠ 價值高?業界專家反駁「網路效應」估值盲點

針對加密貨幣因「網路效應」被高估的觀點,近日引發業界熱烈討論。部分人士認為現有的價值評估模式過於仰賴用戶數推論平台價值,但也有專家指出,基礎技術的估值應有不同邏輯,不能單純套用傳統網路法則。

根據《Cointelegraph》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加密貨幣投資機構 Inversion Capital 創辦人暨執行長山地亞哥·魯埃爾·桑托斯(Santiago Roel Santos)在其 Substack 專欄發文直言:「加密貨幣經常依據不存在的網路效應來定價。」他批評像「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這類傳統模式,反而暴露出區塊鏈的弱點。

他指出,區塊鏈隨著用戶增加會導致交易手續費上升、處理延遲,給用戶帶來更差體驗。他舉例說:「臉書即使多了一千萬使用者,並不會讓使用體驗下降。」

對於桑托斯的論點,加密產業多位資深人士提出異議。知名市場造市商 Wintermute 策略長賈斯帕·德·馬艾爾(Jasper De Maere)指出,把消費者應用的邏輯硬套在基礎設施技術上,是一大錯誤。他強調,臉書早期也曾歷經伺服器擁堵,但都在後台解決,使用者無感;而主權區塊鏈(L1)如以太坊(ETH)、Solana(SOL)等,價值是來自驗證者安全性與流動性的堆疊,而非僅止於用戶數。

心核資本(Heartcore)投資人湯瑪斯·潘塔(Thomas Plantenga)也補充,使用量上升不必然導致手續費上漲。他指出高效能鏈如 Avalanche(AVAX)、Solana 等,隨著運作更穩定,手續費具可忽略性,反而促進了資金流動與報酬率提升。

不過,也有意見偏向支持桑托斯。數位資產研究公司 Keyrock 的分析師班·哈維(Ben Harvey)表示:「我基本同意桑托斯的觀點,部分 L1 確實存在估值過高的可能。」但他也強調,並非所有 L1 區塊鏈都如此,像 AI 整合或協議可擴展性等因素都會造成明顯差異。

桑托斯更以數據試圖推估 L1 實際代表的用戶價值。他計算,在排除比特幣(BTC)後剩餘的加密貨幣總市值約為 1.26 兆美元,若根據 a16z 報告中估計的每月活躍用戶數為 4 千萬至 7 千萬人,相當於每名用戶價值約為 1,470 萬韓元至 2,525 萬韓元(約合新台幣 31 萬至 53 萬元)。

即使以更樂觀的用戶數估計為 4 億人計算,人均價值仍高達約 463 萬韓元(約新台幣 9.7 萬元)。對比之下,Meta(META)市值約 1.6 兆美元、每月活躍用戶為 31 億,換算下來每名用戶價值僅 757,000 韓元(約新台幣 1.59 萬元)。這強化了「加密貨幣憑空拉高網路價值」的質疑。

評論:這場關於區塊鏈網路效應的爭論,突顯出加密產業價值評估的複雜性。基礎設施型項目如 L1 區塊鏈,其價值不應單憑使用者數決定,而應納入技術能力、安全性與流動性深度等多層面。此外,隨著 AI、ZK 技術滲透,未來區塊鏈將擁有更多差異化的成長引擎,有望使估值更貼近其實際潛力。

關鍵詞:加密貨幣、網路效應、區塊鏈、L1 區塊鏈、用戶數、估值模式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