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加密貨幣網路效應遭質疑 專家反駁:忽略 Layer 1 價值關鍵

加密貨幣網路效應遭質疑 專家反駁:忽略 Layer 1 價值關鍵 / Tokenpost

根據 TokenPost 於 24 日的報導,加密貨幣創投公司 Inversion Capital 執行長山提亞哥·羅艾爾·桑托斯(Santiago Roel Santos),近日質疑加密市場的「網路效應」尚未真正形成,導致整體估值可能出現過高情況。不過,該觀點也受到多位加密專家的反駁,認為其分析方向混淆了基礎設施與應用層面的區別。

桑托斯在其 Substack 專欄中表示,加密貨幣目前的估值,是建立於尚未實現的「網路效應」之上。他指出,業界常引用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顯示網路價值與使用者數量平方成正比,但這原則無法合理證明加密生態的實質價值,甚至反而暴露出其潛在問題。

他特別指出在以太坊(ETH)、比特幣(BTC)等主流區塊鏈上,當用戶量激增時常見的擁堵現象——包含高額手續費、交易延遲與整體操作不便——可視為一種「反向網路效應」,即使用者增加反而導致服務品質下降。他舉例指出:「像 Facebook 用戶增加 1,000 萬時,他們的系統並未因此變慢」,藉此對比區塊鏈系統仍需克服的挑戰。

不過,冬峰資本(Wintermute)策略師傑斯柏·德馬爾(Jasper De Maere)則回應指出,這番批評混淆了基礎設施與表層應用。他表示:「若不能認清底層 Layer 1 區塊鏈網路(如以太坊、本體、Solana 等)本身即具備網路效應,例如驗證者規模、安全性與資金流動性,那麼將難以正確評估其價值。」他強調,這些基礎項目的價值並非直接呈現在使用介面上,而在於其可擴展性與安全保障。

同樣看法也來自 Heartcore 投資公司關係人托馬斯·范塔(Thomas Fantac),他指出:「在高性能鏈上,隨用戶增加,手續費調整與資產流動性反而有助於整體體驗提升。」他強烈不同意桑托斯所稱「擁堵即代表價值遞減」。

此外,桑托斯也針對區塊鏈上每位使用者所貢獻的市值進行推估。他指出,若以去除比特幣後的整體加密市值約為 1.26 兆美元(約新台幣 1,851 兆元)計算,對比 Andreessen Horowitz 預估的全球活躍月用戶數為 4,000 萬至 7,000 萬,那麼每位使用者所對應的估值約為 1.8 萬至 3.15 萬美元(約新台幣 264 萬至 463 萬元)。

他將此數據與 Meta(META) 進行比較。Meta 擁有 31 億月活躍用戶、市值約 1.6 兆美元,其平均單用戶價值僅約 516 美元(約新台幣 7.5 萬元)。桑托斯表示,這樣的反差顯示出加密市場對個別用戶的價值判斷可能過於高估。

然而,支持反方觀點的專家則指出,加密貨幣不應視為單純「消費者應用」,更應被視為一種「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目前市值評估方法若單以使用者為核心,將無法全面反映其潛在價值。他們認為,像驗證者參與程度、協議可複製性(forkability)、整體鏈上資安與去中心化程度,才是驅動加密項目價值的重要因素。

評論:本次爭論凸顯了目前市場對「網路效應」如何體現在加密生態中的評價標準仍存在分歧。相比傳統科技平台,以加密為核心的體系須考量更多技術與經濟層面的因素,而非僅依賴使用者數量等表層指標。而對投資人而言,在評估未來潛力時,也需將基礎技術價值納入考量,而非僅聚焦應用熱度。

關鍵詞:加密貨幣、市值估值、網路效應、反向網路效應、Layer 1 區塊鏈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