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穩定幣支付仍不夠即時?專家:區塊鏈性能差異影響 USDC 效能

穩定幣支付仍不夠即時?專家:區塊鏈性能差異影響 USDC 效能 / Tokenpost

穩定幣被視為顛覆性的新興支付工具,吸引了全球金融與科技界的關注。不過,儘管在交易速度與手續費上持續進步,其作為即時穩定支付方式的潛力,仍未完全兌現。根據 MNEE 的技術長尼拉吉·斯里瓦斯塔瓦(Neeraj Srivastava)近期在專欄撰文指出,穩定幣若要真正成為主流支付工具,需先著手改善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效能與穩定性。

斯里瓦斯塔瓦表示,不同區塊鏈對穩定幣交易的處理效率差異甚大,導致「即時交易」的承諾往往流於誇大。他舉出一項例子:若在 Solana(SOL) 區塊鏈上傳送美元穩定幣 USDC,整筆交易僅需約 0.4 秒即可完成。但同一筆交易若改在 Arbitrum(ARB) 或 Base 區塊鏈上執行,可能分別需時 3 分鐘或 3 至 9 分鐘。而在 ZKsync Era、Plume 等新興區塊鏈中,更可能延遲 30 分鐘甚或數小時不等。

這樣的差異性讓用戶在使用穩定幣進行支付時無法獲得預期的操作體驗,對於依賴系統穩定性的金融機構與開發者更是一大挑戰。斯里瓦斯塔瓦評論指出,這些效率落差直接影響穩定幣的「信任度」與「可預測性」,進一步削弱其成為主流支付工具的基礎。

目前以太坊(ETH) 雖仍為穩定幣的主要發行與流通平台,但其平均約 3 分鐘的交易確認時間及普遍偏高的網路手續費,依然是普及的門檻之一。尤其在鏈上交易壅塞時,手續費甚至可能飆升至數美元以上,對於講求低成本與高交易量的企業應用而言,構成不小的壓力。

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與商家通常對穩定幣的期待歸納為四大要素:即時性、低價手續費、系統整合簡便、以及性能的可預測性。然而,斯里瓦斯塔瓦直言,現在的大多數區塊鏈尚難同時達成這四項要求。

總結來看,穩定幣若要蛻變為真正的「數位現金」,關鍵不僅是建構於區塊鏈上,更需具備系統化、穩定且一致的效能。若無法在「速度」、「成本」與「預測性」三個面向達到均衡,所謂顛覆支付系統的遠大目標恐將難以實現。

關鍵詞:穩定幣、區塊鏈性能、交易延遲、USDC、即時性

消息來源:根據 MNEE 技術長斯里瓦斯塔瓦(Neeraj Srivastava)在近期專欄發表內容整理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