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與整體加密貨幣加密機制,恐在短短兩年四個月後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根據加密貨幣分析師查爾斯·愛德華茲(Charles Edwards)的預測,若量子運算技術依目前發展趨勢持續前進,最快將於 2028 年 3 月 8 日上午 11 點 23 分(當地時間),對現有加密貨幣的安全性造成致命衝擊。
愛德華茲援引名為「量子毀滅時鐘(Quantum Doom Clock)」的模型指出,預計到上述時間點,量子電腦所擁有的「邏輯量子位元(logical qubit)」將達到 1,673 個,足以破解包括橢圓曲線密碼(ECC)與 RSA 等目前主流加密演算法。屆時,包括比特幣、以太幣(ETH)在內的大多數數位資產,私鑰可能不再安全,其所有權恐全面暴露。
此模型由量子安全專家理查·卡貝克(Richard Carback)與加密創業者柯爾頓·迪倫(Colton Dillion)共同開發,並以 Google 與 IBM 等企業的量子技術發展速度、錯誤率及物理量子位元與邏輯量子位元之間的轉換效率為依據。舉例來說,Google 在 2019 年推出的 Sycamore 晶片擁有 53 個量子位元,而預計至 2027 年底,有望擴增至逾 6,000 個量子位元。
當量子電腦能夠實際發揮優勢,成功運行如「蕭爾演算法(Shor’s Algorithm)」的技術時,將能從公開的加密貨幣地址推算出私鑰。這代表任何未轉換至「量子抗性加密」(post-quantum cryptography)技術的錢包地址,將可能在一夕之間被駭客侵占,導致用戶資產直接遭竊。
目前整個全球加密貨幣市場規模約為 2.5 兆美元,其中絕大多數仍仰賴現行傳統加密演算法運作。愛德華茲警告,若不儘速展開應對措施,屆時可能出現規模空前的資產蒸發災難,造成重大全球性資安與經濟衝擊。
「評論」:面對 Q-Day 的具體時間首次被精確預測,整個加密社群無疑應正視該風險。目前,轉向量子抗性加密成為主要解方,但要在主要區塊鏈網路中替換基礎架構,恐面臨龐大的技術與治理挑戰。
過去,業界多將量子電腦威脅視為較遙遠的未來議題,但此項警告以具體時間點引發廣泛關注。距離 2028 年僅剩兩年多時間,區塊鏈與加密貨幣領域如何在此之際找出可行對策,可能將決定比特幣及整個數位資產世界的未來走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