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講師奧米德·馬勒肯(Omid Malekan)的分析,儘管銀行存款的「代幣化」在技術層面逐步取得進展,但在實際應用上,恐難與「穩定幣(Stablecoin)」正面競爭,因其結構性限制將削弱其在加密貨幣生態系中的實用性。(來源:Decrypt,24 日)
馬勒肯指出,銀行存款代幣雖然可透過區塊鏈記錄交易,但由於其仍受限於傳統銀行體系的監管結構及技術標準,難以達成穩定幣在區塊鏈環境中所具備的高「互操作性」與靈活性。他進一步表示,尤其是在「過度擔保型穩定幣」方面,該類資產要求以現金或短期等價資產按 1:1 比例全額抵押,在法律風險方面相較於採用部分準備金制度的商業銀行更具優勢。
此外,馬勒肯特別強調穩定幣的「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是重要的關鍵差異。所謂可組合性,是指穩定幣能夠被廣泛整合至不同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與應用中,在整體區塊鏈基礎建設中自由流通;相對而言,代幣化銀行存款受限於身分認證(KYC)等合規規範,使用場景明顯受限,擴展性亦相對不足。
評論:穩定幣之所以能持續主導加密市場,與其清晰的資產支持機制與跨平台兼容性密不可分。反觀傳統金融機構推動的代幣化業務,若未突破現行法規與技術瓶頸,恐怕難以取代穩定幣在 Web3 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
綜合來看,儘管銀行存款的代幣化在技術上為金融創新帶來想像空間,但馬勒肯認為,在穩定幣加速發展、應用加深的背景下,銀行主導的受監管模式未必能保有市場競爭力。未來加密產業的核心,仍將圍繞去中心化與高彈性的資產設計邏輯展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