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紐約數位投資集團(NYDIG)的最新報告指出,儘管市場普遍認為比特幣(BTC)具備「抗通膨」特性,但實際上,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可能是「美元走弱」而非通膨本身。
根據 NYDIG 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研究分析,負責全球研究的主管朱基永(Joo Kyung-yong)表示,目前為止,比特幣與通膨之間的「數據關聯性偏低」,且缺乏「持續一致的趨勢」。他指出:「比特幣作為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形象雖然深入人心,但實際的數據支持非常有限。與通膨指標之間的相關係數波動大且偏弱,即使是作為領先指標的通膨預期,也未表現出密切連動的跡象。」
過往市場所賦予比特幣「數位黃金」的地位,主要來自其固定發行量與去中心化的技術特性,因此被視為能對抗法幣貶值與長期通膨的可靠資產。但這項敘事近期遭遇挑戰。隨著比特幣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提高,價格決定因素也出現明顯變化。
朱基永進一步舉出,實體黃金(Gold)長期被視為抗通膨資產,但事實上,黃金價格對通膨的反應亦不穩定,部分期間甚至出現「反向關係」。他指出:「黃金的表現常與市場所預期的通膨抗性不一致,令人驚訝的一點是,在某些通膨環境下,黃金價格反而走低。」
相比之下,「美元走勢」對比特幣與黃金價格的影響較為明顯。朱基永說明,當美元指數(DXY)走弱時,黃金與比特幣價格通常呈上升趨勢。「比特幣與美元之間存在明顯的反向關係。雖然與黃金相比尚未歷經長期驗證,但相關趨勢愈發明顯。」
這項研究進一步強化了「美元價值」在資產定價上的重要性。外匯市場所引發的「美元貶值壓力」,正成為比特幣與黃金的關鍵推動力,而「通膨率」本身的重要性可能被過度誇大。
評論:該分析提供了一種與主流觀點相異的市場視角。長期以來,比特幣被視為可避險於通膨的資產,但如本報告所示,其實貨幣市場波動反而對加密資產表現有更直接的影響。未來投資人或許更應聚焦於美元強弱等宏觀經濟指標,而非僅關注通膨數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