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Safe 成立 Safe Labs 專攻企業級自我保管錢包,聚焦解決盲簽名資安風險

Safe 成立 Safe Labs 專攻企業級自我保管錢包,聚焦解決盲簽名資安風險 / Tokenpost

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6 日(當地時間),致力於加強 Web3 使用者資產主權的加密貨幣自我保管(custom custody)企業 Safe 正式成立專注企業服務的子公司「Safe Labs」,目標是為機構用戶打造更安全、直觀的自我保管解決方案。

Safe Labs 為 Safe 全資出資成立的商業子公司,未來將聚焦於智慧帳戶系統「Safe Smart Accounts」的模組化擴展,為企業客戶提供專業級的自我保管基礎設施。根據 Safe 共同創辦人暨生態系基金會主席 Lukas Schor(盧卡斯·休爾)說法,Safe Labs 的成立,旨在讓使用者實現對數位資產的完全控制。

Safe Labs 由 Rahul Rumalla(拉胡爾·魯馬拉)擔任 CEO。他曾任 Safe 產品總監(CPO)、亦曾是 SoundCloud 的工程主管,並共同創立 Web3 新創公司 Paperchain 與 Otterspace,累積逾 15 年產品與技術領域經驗。

Rumalla 在受訪時指出,無論是企業自身持有鏈上資產、或協助客戶進行鏈上互動,市場對企業級錢包基礎設施的需求正迅速擴大。他表示:「許多機構與企業早在數年前就開始使用 Safe。透過 Safe Labs,我們能更精準地針對不同客戶需求設計錢包功能。」

目前,Safe 協助託管的鏈上資產總值約 600 億美元,佔以太坊網路總交易量的約 4%、並在以太坊虛擬機(EVM)生態中的智慧帳戶市場中佔據 10% 的市佔率。

所謂的「自我保管」,即不經第三方託管、由用戶自行持有私鑰,是提升加密貨幣安全性的核心方法之一。機構客戶為強化自身資安防護,常會使用多重簽章(multisig)機制,也就是須取得多把私鑰批准,交易才可被執行。

然而,實務上即使是多重簽章錢包,也不乏弱點,最典型的例子即為「盲簽名」問題:用戶常需在看不到清楚交易內容的情況下,即在硬體錢包顯示不完整的資料時進行簽署,造成資安風險。

這項缺陷甚至曾引發重大事件。今(2024)年 2 月,加密交易所 Bybit 遭遇駭客攻擊,損失高達 14 億美元。據後續揭露,這起事故與 Safe 錢包的盲簽名機制漏洞有關,駭客入侵了開發者的電腦後實施攻擊。Safe 隨後對外發布報告,詳述當時的技術問題與事件背景。

針對該報告,幣安共同創辦人趙長鵬(Changpeng Zhao)也批評其內容「迴避了關鍵問題」,並指出分析不夠完整。

目前,盲簽名仍是業界難以回避的風險點,即使是 Safe 推出的新世代智慧帳戶式錢包,也尚未能完全解決此技術挑戰。雖然這類產品支援多重簽章功能,但交易過程中仍有不少部分需倚賴盲簽方式完成。

評論:盲簽名就像是對網路上的空白支票簽名,這種脆弱的安全性已引發用戶與企業用戶的高度關注。正如 Ledger 執行長 Pascal Gauthier(帕斯卡·戈蒂耶)指出的,「大家雖仍在使用盲簽名,但實際風險不容忽視。」

為解決此結構性問題,Safe 等錢包開發商未來或須與 Ledger、Trezor 等硬體錢包廠商展開更深合作,共同打造能準確顯示交易資訊、並符合企業級需求的帳戶系統。

隨著區塊鏈資產保管正進入系統升級的關鍵時期,Safe Labs 的進場將為企業帶來何種安全性提升與解決方案,預料將成為業界觀察重點之一。

關鍵詞:自我保管、盲簽名、Safe、Safe Labs、企業級錢包、加密貨幣安全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