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彭博社》24 日(當地時間)報導,美國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BlackRock)推出的比特幣(BTC)現貨 ETF「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正迅速吸引機構投資關注。納斯達克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申請,擬將 IBIT 相關選擇權的單一持倉上限,從當前的 25 萬張提高至 100 萬張,等於擴大 4 倍。
該申請被視為 IBIT 具備如蘋果(AAPL)、輝達(NVDA)、微軟(MSFT)等「七巨頭(Magnificent 7)」科技股水準的市值、流動性與交易量。加密貨幣專欄作家亞當·李文斯頓(Adam Levingston)表示:「這象徵比特幣已從 ETF 接受階段,邁入衍生性金融商品階段,代表價格形成機制將進入新階段,從現在開始,比特幣可能展現出更強烈的指數型上漲趨勢。」
選擇權屬於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者可在不直接持有資產的情況下,透過波動性進行押注,因此與持有現貨的 ETF 結構截然不同。不過,選擇權在機構資金部位控制、避險與策略性建倉方面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李文斯頓進一步指出:「此一規則調整釋出明確訊號,意味比特幣正被主流機構視為主要資產類別;市場在流動性障礙消除後的反應,也會更接近傳統金融標的的模樣。」
若 IBIT 的選擇權總部位上限提升至 100 萬張,機構將能部署更複雜與靈活的大型投資策略,不僅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也可能促成更緊密的買賣價差與更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特別是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將因此有能力以比特幣為基礎,設計出更多中高階的結構化金融商品,使比特幣有望晉升為新一代金融工程中的「擔保資產」。
ProcapBTC 首席投資長(CIO)Jeff Park(杰夫·朴)表示:「這次是機構資金真正大量進場的開端,加密市場當前正處於關鍵的轉折期。」
評論:IBIT 成為機構建倉工具之一,使得比特幣正式邁向主流資產的里程碑。然而,衍生市場能放大利潤,同樣也可能加劇市場震盪;建議投資人審慎評估槓桿與持倉風險。
不過,市場專家也對選擇權持倉擴大後的潛在副作用提出警告。衍生性商品帶來的高槓桿與投機行為,可能導致市場短期內「波動性」進一步升高。歷史經驗顯示,類似的槓桿加持曾引發過比特幣的劇烈上漲或跳水行情。
根據 TokenPost 匯總數據,IBIT 最近兩天持續錄得資金流入。光是 11 月 26 日,就吸引約 4,28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2.9 億元)淨流入;不過,這應被視為從過去兩週高達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92.3 億元)規模的資金外流回穩後的初期反彈。同日,美國整體比特幣現貨 ETF 僅錄得 2,1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6.1 億元)的資金流入,而另一家主要競爭對手——富達(Fidelity)旗下的比特幣 ETF(FBTC)則出現資金流出情況。
此外,美國大型投行摩根大通(JP摩根)也宣布,已針對機構客戶推出一款以 IBIT 為底層資產的比特幣結構化商品,產品設定於 2028 年到期。
評論:摩根大通的加入再次印證華爾街將比特幣納入資本市場框架的趨勢。IBIT 不再只是單純追蹤比特幣現貨價格的投資產品,而是逐步成為連結選擇權與結構性商品平台的核心資產。
結語來看,IBIT 選擇權總部位擴增,連同機構設計的結構化商品推出,更彰顯比特幣市場正全面朝向成熟金融市場演進。雖然衍生性商品擴張或導致短線波動性放大,但長期而言,機構資金與基礎建設結合可望為比特幣帶來更平穩且可預期的增長動能。
關鍵詞:IBIT、比特幣、貝萊德、納斯達克、選擇權、機構投資、ETF、JP摩根、衍生性商品、結構化金融商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