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The Korea Economic Daily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穩定幣發行商泰達幣(Tether,USDT)正展現出愈趨接近傳統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甚至被外界比喻為「私人版中央銀行」。報告指出,無論是資產規模、獲利能力,還是政策干預能力,Tether 現在皆展現出類似中央銀行的行為模式。
Tether 在近日公開的財報中透露,截至目前公司已持有高達 1,812 億美元(約新台幣 24.8 兆元)的「準備資產」,超過其正在流通中的 1,745 億美元(約新台幣 23.9 兆元)「流動負債」,並擁有約 68 億美元(約新台幣 9,300 億元)的「資本盈餘」。這些準備資產主要以美國短期國債與「附買回協議(Reverse Repo)」等低風險資產為核心。
在目前高利率的市場環境下,Tether 採用「美債中心」的資產配置策略,使其創造了可觀的獲利表現。據其資料指出,Tether 僅在 2025 年就已實現逾 1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7 兆元)的「利息收入」,這在多數加密貨幣企業中已屬罕見。
此外,Tether 也透過凍結部分錢包地址、將支援區塊鏈平台從一條鏈移轉至另一條鏈、並將最多達全年總收益 15% 的資金配置於「比特幣(BTC)」收購等具政策性的操作,展開了具主動性的市場干預。評論:這些舉措顯示 Tether 在某些經濟體中,已逐漸扮演起「以美元為基礎的私人中央銀行」角色。
不過依舊存在不少與真正中央銀行的差異。Tether 並無國家授權的「官方使命」或「國家背書機制」,同時其財務資訊是透過「財務透明聲明(attestation)」而非完整的「審計(audit)」來公開,資產運用也建立於私營對手方之間,與公權力主導的中央銀行在本質上仍有所區隔。
多位專家一致指出,目前的 Tether 已在加密市場中實質發揮接近「儲備貨幣」的功能,而且在面對市場風險與波動時,具備類似中央銀行的「穩定機制」。評論:穩定幣發展正成為重塑全球金融體系結構的指標性事件,Tether 的營運策略無疑為未來的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參考模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