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透過加密貨幣投資獲得可觀收益,那就必須準備好應對相應比例的「稅務負擔」。然而,著眼於 2025 年做長遠規劃的聰明投資人,透過合法的節稅策略,仍有機會顯著減輕報稅壓力。
根據美國國稅局(IRS)等全球多數政府的規定,加密貨幣並不被視為「貨幣」,而是被歸類為「資產」。因此,買賣、兌換、支付、挖礦、空投獲得等行為,都構成課稅事件,須繳納資本利得稅或所得稅。不過,純粹持有加密貨幣則不會觸發課稅。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5 年起,IRS 將導入名為「Form 1099-DA」的全新報表,強化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交易與未申報資產的監管,直接從交易所與錢包平台收集用戶資訊,以提高稅務透明度。
在眾多減稅策略中,最關鍵的是「持有期優化」。美國稅法規定,若持有加密貨幣超過一年,將可適用較低的長期資本利得稅率(最高 20%,部分情況甚至為 0%);反之,短期內賣出則將按與薪資相當的普通所得稅率課稅。因此,如果條件允許,選擇長期持有並精準掌握出售時機,是一項值得考慮的節稅手段。
另一個常見又實用的策略是「損失收割(Tax-Loss Harvesting)」。簡言之,就是在年末前出售出現未實現損失的加密貨幣資產,藉此抵銷其他交易所產生的利得,減少整體稅負。例如,若你在某時以 1 萬美元買進比特幣(BTC),並以 2 萬美元賣出獲利 1 萬美元;同時你持有一筆成本 4,000 美元但市價跌至 2,000 美元的以太幣(ETH),販售該以太幣即可抵消 2,000 美元獲利,最終只需針對 8,000 美元課稅。
除了買賣策略之外,將加密資產「捐贈」給具有認可資格的慈善團體,也是一種有效節稅方法。若持有的加密貨幣已大幅增值,直接捐出原始資產,不僅可以免除資本利得稅,還可申報抵稅。美國稅法規定,單筆捐贈若超過 5,000 美元,需附上專業評價報告及 IRS 表格 8283。
目前也有越來越多投資人考慮透過「退休帳戶(如 IRA 或 401(k))」投資加密貨幣,此舉可享延稅或免稅優惠。部分案例中,投資人也會透過「跨年度收入調整策略」,將盈利出售延後至稅率較低的年度,以進一步降低應納稅金額。
其他節稅策略還包括選擇適合的「資產計算方式」(如先進先出 FIFO、後進先出 LIFO 等)、將前幾年損失進行遞延抵稅、區分挖礦與質押獎勵是屬於個人愛好還是業務行為,以及考慮遷往低稅區。評論:例如,新加坡、阿聯酋與葡萄牙等國家對加密貨幣資本利得免稅,對高資產族群而言極具吸引力。
為了確保正確報稅與避開罰則,紀錄完整的交易資料至關重要。投資人應妥善保存錢包地址、交易平台紀錄、捐贈與支出憑證等資訊,並善用加密貨幣專業報稅工具生成報告,以降低錯誤風險並提高合規效率。
近年未申報加密資產而遭罰的案例已逐漸增多,評論:面對日益強化的監管環境,明智的投資人應提前準備、善用合法工具與專業建議,在不觸法的前提下明智節稅,迎接全新的 2025 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