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依加密貨幣專業新聞撰寫指引,以繁體中文改寫後的新聞稿內文:
美國穩定幣發行商 Tether 正逐漸打破傳統印象,其營運規模與財務體系已接近「民間中央銀行」的水準。根據 Tether 最新公布的資料,截至目前,僅靠「美國國債」與「附賣回協議(repo)」等資產的利息收入,今年累計收益已超過1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000億元),顯示其依賴「利率」變動建立的盈利模式正穩定發展。
根據 Tether 於 24 日(當地時間)公開之數據,目前總準備金高達1,812億美元(約新台幣24.2兆元),高於總負債1,745億美元(約新台幣23.3兆元),淨資產達68億美元(約新台幣9千億元)。其中,流通中的穩定幣泰達幣(USDT)約為1,740億美元,傳遞出市場上對於「去中心化美元支付」與「區塊鏈跨境轉帳」的強勁需求。
Tether 龐大的準備金與穩定利差所帶來的現金流收益,已讓其從傳統「穩定幣公司」,逐漸轉型為具備寬鬆政策工具與資產管理操作的「美元替代機構」。評論指出,在升息周期中做多短期國債的策略,是 Tether 盈利爆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其資產配置風格更趨近傳統金融機構,而非一般的加密業者。
此外,Tether 也具備一定的政策彈性。例如,在美國政府要求下,可凍結特定區塊鏈錢包資產、調整所支援的鏈生態,或將部分收益進行比特幣(BTC)等去中心化資產的再投資。根據官方說法,目前最多將15%收益轉為其他加密資產持有,以展現對數位資產價值的長期信心。
儘管如此,Tether 的運營仍存在不少爭議。其不受政府保障,也未接受傳統審計機制,而是依賴第三方機構的「資產覆核報告(attestation)」來證明儲備健全;另方面,公司關鍵營運資訊透明度有限,背後由非公開的私營集團主導,也引發外界對其風險與治理的持續關注。
評論指出,儘管 Tether 面臨透明度與問責機制的挑戰,但其在穩定幣市場的主導地位正不斷擴大。當全球金融市場處於高度不確定狀態時,類似「非官方的美元發行商」角色已成為其金融地位的重要象徵。然而,要真正獲得與傳統金融機構同級的信任與監管接軌,其在制度、治理和財報公開等方面仍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關鍵詞:Tether、泰達幣(USDT)、穩定幣、去中心化美元、區塊鏈支付、比特幣(BTC)、政策彈性、儲備金、資產覆核報告、利息收入
如需進一步分析 Tether 的營運架構或穩定幣市場趨勢,歡迎追蹤後續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