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抑制近期加密貨幣市場的劇烈下跌,部分專家呼籲引入類似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嚴格監管措施。他們認為,當前「缺乏監管」的市場結構導致價格崩盤風險加劇,並強調加密貨幣領域應強制設立「市場造市者」制度,以提升市場流動性與穩定性。
根據經濟學家亞歷士·克魯格(Alex Krüger)於 6 日(當地時間)在 X(前身為推特)表示,加密貨幣市場必須如同傳統股票市場般,建立一套法定的市場造市者機制。他指出,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例如 NYSE 與那斯達克,指定的市場造市者(Designated Market Makers)需在買賣雙邊維持持續報價,並維護一定的價差(spread)。若未履行此義務,主管機關有權剝奪造市資格。
相較之下,加密貨幣市場的造市者則不受類似規定約束,能在任何時候撤出台面流動性。克魯格表示:「當幣價急跌時,這些造市者往往選擇撤退,導致流動性瞬間蒸發,從而放大市場恐慌與價格崩盤的幅度。這樣的架構必須被改革。」
此番言論在業界引發激辯。投資機構 Pellion Capital 的創辦人東尼(Tony)反駁指出,傳統市場中之所以能讓造市者發揮功能,是因為同時存在諸如「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等保護設施,但加密貨幣交易所普遍未設此類安全防線。因此若要模仿傳統金融制度,應先建立基礎配套。對此,克魯格回應表示:「事實上大部分交易所都有能力設置熔斷機制,只是不願付出實施成本,導致流動性脆弱。」
另一方面,也有社群用戶質疑「引入傳統監管」是否違背加密貨幣去中心化與自我主權的初衷。他們指出,問題並非市場缺乏監管,而是在高槓桿缺乏限制的情況下,散戶投資者往往成為受害者。
近期的市場表現也突顯了上述隱憂。根據統計,截至 11 月初,加密貨幣總市值在短時間內蒸發逾 4,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2.8 兆元)。每日平均超過 30 萬名投資人發生「清算」事件,過高的槓桿操作被視為導致市場連環崩跌的主因之一。
比特幣(BTC)在近一週下挫 7%,以太幣(ETH)與瑞波幣(XRP)則分別下跌超過 13% 與 10%。市場整體仍籠罩在恐慌氣氛中,流動性持續萎縮。
評論:市場造市機制乃金融穩定的重要一環,但若未能同步設置風險控管與用戶保護措施,僅引入傳統制度恐流於形式,甚至加劇去中心化社群的對立情緒。未來監管改革是否能在保障市場穩定與維持加密精神間取得平衡,將是政策制定者與業界的重要課題。
這場關於「造市者監管」的討論,已超越單純政策選項,觸及加密貨幣未來發展方向與信任建構的核心問題。隨著加密市場規模日益龐大,如何取捨「去中心化自由」與「金融穩定性」兩大原則,勢將成為下一階段監管變革的關鍵探索議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