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期披露的財報內容,穩定幣發行商泰達(Tether)已不再僅是一家單純的加密資產公司。2025 年以來,憑藉大量持有的美國國債與回購協議等傳統金融商品,泰達截至目前已創造超過 1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250 億元)利息收入,建立起與傳統金融機構相似的盈利模式。
根據泰達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財務報告,公司總資產達 1,812 億美元,較總負債 1,745 億美元高出 68 億美元,顯示其擁有穩健的資產盈餘。目前流通中的泰達幣(USDT)規模達 1,740 億美元,持續鞏固其在全球穩定幣市場的主導地位。
泰達的主要利息收入來源為美國國債與短期金融工具。在高利率環境持續的背景下,公司積極利用利差優勢來提升資產報酬率,這一點與一般僅依賴手續費收益的加密企業截然不同。透過這種方式,泰達已轉型為兼具加密與傳統金融特性的業者。
有別於一般加密資產發行商,泰達更進一步將最多 15% 的利潤轉換為比特幣(BTC),並投資於實體黃金與回購協議等實體資產,展現出近似「金融機構級別」的多元資產配置策略。同時,泰達具有黑名單地址凍結權,以及對支援區塊鏈平台進行調整的控制能力,具有類似中央銀行的操作功能。
儘管如此,泰達的這種「民間版美元央行」定位也引來市場爭議與關注。一方面,它強化了在加密市場中的基礎貨幣角色,並逐步打破與傳統金融間的藩籬;另一方面,卻也缺乏法律上的官方授權與監管,現階段的財務資訊仍然僅依賴第三方的聲明(attestation)而非嚴格的外部審計。
評論:泰達作為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商,正朝著前所未有的「準央行」角色發展,這不僅對加密貨幣市場具有深遠意涵,也可能對全球金融秩序產生波動。面對迅速擴張的影響力,外界將持續關注其未來如何提升「信任」與「透明度」,是否能在監管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