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萊特幣(LTC)問世滿 14 週年之際,該幣創辦人李啟威(Charlie Lee)分享了他對當前加密貨幣市場變遷的看法。作為前 Google 工程師,李啟威於 2011 年參考比特幣(BTC)基礎架構創造萊特幣,當初只是「出於好玩」的副案嘗試,如今卻已成為受到傳統金融機構接納的主流「數位資產」。
根據韓媒報導,李啟威於 24 日(當地時間)接受訪問時指出:「當年只是為了娛樂而打造的萊特幣,如今已登上機構的財務報表,並能透過傳統金融市場直接取得。我沒想到這個項目能生存得比我自己還久。」
萊特幣一向被稱為「比特幣之銀」,主打更快的交易速度、更低的手續費與更大總供應量等特性,也因此在市場上建立起獨有定位。儘管起初被視為比特幣的輔助貨幣,隨時間推移,這項「副產品」已逐步成為一個值得投資與應用的獨立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萊特幣近來在傳統金融領域也取得指標性突破。今年 10 月,加拿大資產管理機構加內瑞基金(Canadarian Fund)於那斯達克掛牌,推出美國首檔萊特幣現貨 ETF,以「LTCC」為代碼,降低了傳統投資人涉足加密資產的門檻。同時,資產管理公司 WisdomTree 也正申請推出涵括萊特幣的「CoinDesk 20 指數基金」,顯示主流金融市場正逐步擁抱這個 14 年老牌資產。
在技術發展方面,萊特幣也不容小覷。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公司 Santiment,萊特幣區塊鏈已無中斷穩定運作 14 年,並於近期累積處理超過 300 萬個區塊。此外,持有超過 10 萬顆 LTC 的「鯨魚錢包」數量在過去三個月增加了 6%,而每日鏈上交易額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 151 億美元(約新台幣 2 兆 580 億元)。
評論:這些數據不僅顯示出萊特幣持續受到大型投資人青睞,也反映其作為「可實際應用」的數位資產的發展潛力。從邊緣趣味項目到逐步邁向主流資產的旅程,正象徵整體加密貨幣產業邁向成熟。
回顧創立初衷與當前成績,萊特幣作為最早期的加密貨幣之一,正在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步調,穩健地邁向其下一階段的發展。正如李啟威所言,這場從玩笑開始的實驗,如今已成為監管體系內外所認可的「數位銀本位」代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