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指出,量子電腦可能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突破比特幣(BTC)的核心加密技術,引發投資人高度警覺。這項警告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據實際研究進展所得出的結論,顯示威脅已逐漸接近現實。
Capriole Investments 執行長查爾斯·愛德華茲(Charles Edwards)表示,只需約 700 枚「實用量子位元」(practical qubits),即可破解比特幣使用的楕圓曲線密碼學(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ECC)數位簽名。這一數量遠低於外界預期,且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加緊研發,例如 Google、IBM 與中國國家級實驗室等都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實用化。愛德華茲警告,量子電腦的進展速度遠超市場預期。
研究顯示,透過「蕭爾演算法」(Shor’s algorithm)反推出私鑰的過程中,大約需要 700 至 2,300 個邏輯量子位元,達成條件後可逆向破解以往所有公開鍵。這代表,一旦被稱為「Q 日」(Q-Day)的關鍵時刻到來,過去以加密方式保存的資料與交易紀錄將可能全部遭到解碼與盜取,潛在風險已悄然開始。
愛德華茲進一步表示:「比特幣可以承受價格波動與減半風險,但不能對數學妥協。」他認為,如果比特幣網路未在 2026 年前完成安全體系升級,其達到未來百萬美元價位的預期將難以實現。評論:這一論點強調,技術風險將成為比特幣價值續存的重要考驗。
目前幾乎所有主流加密貨幣皆使用 ECC 技術來生成與儲存簽名資料。然而,面對量子演算法,ECC 幾乎毫無防禦能力;若未導入「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用戶的交易與資產未來恐遭盜取。
事實上,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自 2022 年起就已著手制定具備量子抗性的加密標準;同時,Google 等大型科技公司也開始在網頁瀏覽器通訊層面進行相關測試。然而,評論指出:比特幣社群目前仍對這一類的新興威脅反應遲緩,尚未有明確的應對計畫。
隨著量子計算威脅不再只是遙遠的未來,預料未來比特幣社群將展開技術與哲學層面的重大辯論。如果在 Q 日之前仍未能部署足夠的防範措施,無論是「價值儲存」還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角色,比特幣都可能失去其根本地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