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密貨幣市場長期處於監管真空之中,在缺乏清晰法律架構的背景下,執法與政策往往模糊反覆,使整體生態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然而進入 2025 年後,情勢正在出現轉變。根據 Bloomberg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撤回對幣安(Binance)的訴訟,認可市場亟需更明確的監管架構,並釋出與產業建立良性關係的訊號。同時,美國聯邦參議院也通過了穩定幣監管提案「GENIUS 法案」,另一項關鍵立法「CLARITY 法案」的通過可能性也大幅提升,預示市場邁向正式合法化。
川普總統近期的一項行政命令亦顯示白宮對數位資產態度轉趨友善。根據該命令,企業得以在退休帳戶 401(k) 中納入加密貨幣,代表聯邦政府逐步承認數位資產作為「市場友善型資產」而非僅視為高風險投機工具。此舉也促使越來越多機構關注該領域的潛力。
不過,法規基礎逐步建立並不代表機構資金能立即湧入,最大的障礙依舊在於「基礎設施」。目前多數區塊鏈系統尚未能完全滿足機構監管的技術要求。加密貨幣長期強調「隱私權」、「完全控制權」與「用戶主權」,然而這樣的核心理念往往與「透明度」和「合規性」產生衝突,讓市場在符合歐美隱私法規(如歐盟 GDPR、美國 HIPAA)方面面臨難題。
例如,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保障公民擁有被遺忘的權利,但區塊鏈資料紀錄一經寫入即無法修改,與「可擦除」的要求直接衝突。此外,醫療與金融等敏感機構難以接受交易紀錄全然公開的場景。若鏈上資金流向能即時被追蹤,甚至可能引發「透過訊息提前交易」等不公平競爭行為。
評論:加密產業若期望成為金融體系主流一環,技術上勢必要進化,從「去中心化」邁向可「共存的合規設計」。
目前約 80% 的加密貨幣交易仍由散戶主導,相較於美國那斯達克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約 80% 為機構下單,差異相當明顯。若區塊鏈想蛻變為新一代技術資產平台,勢必得縮短這一差距,並建立可兼容監管的企業級環境。
幸運的是,解方正逐步浮現。例如,零知識證明(ZKP)、選擇性揭露等隱私與合規兼容技術正在快速成熟,允許資料在不暴露細節的情況下完成驗證。再加上愈發精細的代幣經濟設計,讓加密資產能在不失去其原有精神的前提下,達到機構所需的合規與審計需求。
回顧過去,雲端運算在起步階段也曾因資安、審計和監管阻力受限,但經過多年技術演進與產業標準樹立,如今已成為各大行業基礎。區塊鏈正處於類似階段的臨界點,只要監管與基礎建設能並肩成長,就有望成為全球信任經濟與數位金融的根底。「信任導向的數位資產系統」不僅是未來金融科技的升級版,也可能演變為推動全球經濟的新動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