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國家仍困於繁瑣的「先管制、後發展」思維時,亞洲金融科技重鎮新加坡,已悄然走在人工智慧(AI)與加密貨幣監管的最前線。根據《韓國經濟日報》24 日報導,相較於歐盟與美國仍在草擬法案、審議委員會意見,新加坡不僅已在實際醫療場域部署 AI 試驗計畫,更透過精準的加密貨幣規範,建立高效能的創新生態系,成功吸引全球頂尖科技與金融人才。
新加坡的成功關鍵,在於所謂「沙盒優先原則」:非全面封鎖式監管,而是在受控環境中讓創新技術試點運行,累積經驗後再納入正式監理架構。這種機制不同於傳統嚴防風險、卻亦常窒息創新的治理方式,在靈活與安全中取得微妙平衡。
歐盟近期規劃推出的《AI 法案》正反映重管致死的弊端。儘管最終條文歷經多年辯論後終於成形,但高昂的合規成本與緩慢的分階段導入,使該法令在醫療、金融等高敏領域遲遲無法落地。更甚的是,美國迄今仍缺乏全國統一標準,2024 年全美超過 40 州各自推出 AI 相關法案,交錯重疊的地方層級規範,導致企業與開發者面臨極大不確定性,整體產業趨緩。
相較而言,新加坡透過可控的「監管沙盒」積極驗證技術應用成效,再根據實際結果推動立法與修法。2024 年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明顯加快加密貨幣監管步伐,核發數量幾近翻倍的營運許可給來自歐美的加密公司。這並非放寬標準換取熱錢進駐,而是嚴守精確規範架構,從根本重整市場秩序。
2025 年 6 月,MAS 正式出手整頓只對海外用戶提供服務、企圖規避監理要求的加密貨幣企業,要求其限期取得營運許可,否則將限令退出新加坡市場。這並非單純「掃蕩式執法」,而是極具針對性、以公平為核心的監管行動。許多企業選擇退出,唯有那些願意遵從嚴格標準者得以留下,讓新加坡成為真正以「實際營運」為主的加密產業基地。
截至目前,MAS 已正式核准 19 家主要加密貨幣服務商在當地合法運作,並在完整清晰的監管框架下,培養出一批合規穩健、理念長遠的業者。評論:相較美歐仍陷爭議與草案程序,新加坡的「先實驗、後立法」思維明顯走出一條創新兼管制的新路徑。
儘管外界懷疑新加坡的政策過於倉促與冒進,但實際上,政府施行每項新計畫前皆設有防火機制。例如:即時數據通報系統、緊急停止協定,以及運行範圍限制等,確保風險發生時能迅速應對。這不僅不是「無規制狀態」,反倒塑造出一種靈活反應、貼近現實的嶄新治理典範。
成果不言可喻。目前新加坡已邁向東南亞最強 AI 創新樞紐地位,成功吸引來自全球的風險投資資金、高階科學研究人才,以及世界級 AI 新創企業進駐。沙盒策略從原本的監管工具,逐步轉型為國家戰略層級的結構性優勢。
然而此時此刻,西方國家依舊在法律草擬上徘徊不前。截至 2025 年年中,英國的沙盒試驗仍處於次數受限、成果未明階段,美國的全國性 AI 法規制度則預期還需數年才能落地。評論:政策遲緩不只是拖延,更是切實的經濟代價。
根據某全球顧問機構預估,到 2030 年,AI 技術將為全球 GDP 帶來約 23 兆美元(約新台幣 3 京 1,970 兆元)貢獻。但若規範未及時調整,此益處恐僅落入少數能夠果斷執行的國家手中。
新加坡之所以推動嚴謹規範,並非驅逐資本,而是為整頓產業生態、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無論是政策靈活性還是執行精度,新加坡目前早已領先一大步。而這也正是西方世界該痛定思痛,從理論框架出走、朝現實應用轉型的關鍵時刻。
進入 AI 與加密貨幣改革浪潮的年代,全球競爭已正式開打。而從新加坡的表現可以清楚看到,合適規模、機動執行與精確治理,就是下一波科技創新的最大關鍵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