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美最高法院裁定不保護區塊鏈隱私 加密貨幣用戶監控風險升高

美最高法院裁定不保護區塊鏈隱私 加密貨幣用戶監控風險升高 / Tokenpost

根據美國最高法院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決定,由於拒絕審理「哈珀訴福克蘭德(Harper v. Faulkender)」一案,使得美國國稅局(IRS)透過「約翰·多伊(John Doe)」傳票蒐集加密貨幣用戶數據的作法,等同獲得實質認可。此舉延續原本下級法院的裁決,也正式確認在美國法律中,公開區塊鏈的交易記錄不被視為第四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保障的「個人隱私」,與銀行交易紀錄具有本質上的相同法律地位。

這項裁定再度凸顯俗稱的「第三方原則(Third-party doctrine)」對用戶隱私的影響:一旦使用者自願將資訊交由第三方(如銀行、交易平台、或是區塊鏈系統)託管,便無法再主張同一資訊具有隱私權。換句話說,任何在區塊鏈上記錄的交易,只要政府機構有需求,即可不經法院搜索令進行查閱。

評論:這對加密貨幣用戶來說是一大警訊,代表個人與機構的鏈上資料將更容易受到監控與干預,且更難主張合法隱私權。

隨著鏈上監控工具的演進,這樣的監察手段變得更加有效。根據產業預估,至 2025 年全球區塊鏈分析市場將達 410 億美元規模。這些工具多用於自動分類交易數據、識別錢包集群等;甚至已能準確偵測超過 60% 的非法穩定幣交易。雖然技術上提升了查緝效率,但其中也埋藏著「無匿名、無隱私」的現實困境。

對於監管機關來說,「只要使用我們的工具,整個區塊鏈世界將毫無秘密可言」的提案相當具有吸引力。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各類無涉非法的敏感資訊──如薪資、醫療費用、甚至政治捐款金額──都可能毫無防備地遭到分析、比對,並暴露於潛在濫用或資料外洩的風險中。

評論:這不僅對個人隱私構成威脅,也對整體產業的「去中心化精神」形成諷刺性挑戰。

儘管目前法規環境難以對此問題迅速提出完善解方,但技術或許能提供出路。其中,基於密碼技術的隱私保護機制,將可能是邁入數位時代後,保護資料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例如,比特幣(BTC)透過 UTXO 模型,讓每筆交易被設計為彼此難以直接關聯;另外也有如錢包輸入混合(coinjoin)等方式,藉由混淆多位用戶的交易資料來減少可追蹤性。

這類技術若能預設搭載在錢包或支付系統中,將如同 HTTPS 加密協議已成為網路標準那樣,替大眾帶來更友善的「隱私預設」,進一步推動加密支付的普及化。

反觀目前大多數加密網路仍把隱私功能視為「選配」,若不改變路線,勢將面臨信任流失與使用率下滑的風險。根據 Emarketer 預測,至 2026 年使用加密貨幣付款的消費者人數將成長 82%;但如今在美國,真正使用加密貨幣支付者佔比卻僅為 2.6%。

消費者不願採用的最大障礙之一,正是對加密貨幣交易「缺少隱私與安全」的根深疑慮。一旦如咖啡店店員能透過顧客付款推敲出其住家地址,這樣的潛在監控陰影將大幅降低使用者的參與熱情。

評論:這不僅造成用戶心理負擔,更讓許多機構投資人視之為潛在「合規與監管地雷區」。

總結而言,若忽視區塊鏈系統的隱私設計,恐將損及整個產業的信任根基與長期成長潛力。強化鏈上隱私的必要性,不僅關乎每一位用戶的基本權利,更是未來加密世界邁向主流所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