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PeckShield 於 8 月底(當地時間)發布的統計,單月內全球加密貨幣市場再次面臨重大「資安」挑戰,共有超過 16 間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遭受駭客攻擊,損失金額高達 1 億 6,3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2.6 億元),較 7 月的 1 億 4,200 萬美元增長了 15%,顯示駭客攻擊日益猛烈,對整體產業構成威脅。
此次損失最為慘重的案例,來自一個「比特幣(BTC)」個人錢包。該錢包在一次攻擊事件中即損失了高達 9,14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2.7 億元),成為 8 月內單一最大資安事故。此事件凸顯加密錢包與相關「基礎設施安全機制」的不完善,亟需整體性升級與防護。
此外,受害名單中也包含土耳其加密交易平台 BtcTurk,該平台一年內第二度遭遇重大資安漏洞,損失金額達 5,4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7.5 億元)。此事引發外界對該平台資安體系重複出現漏洞的關注與批評。
其他被點名的項目還包括比特幣為基礎的 meme 幣發行平台 ODIN•FUN,被人為操縱價格進行洗劫,造成 7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9,700 萬元)的損失。去中心化金融(DeFi)項目例如 BetterBank 與 CrediX Finance 也分別遭駭,損失約 500 萬美元與 450 萬美元,顯示駭客手法已愈發「多元且精密」。
PeckShield 在報告中指出,這些駭客事件不僅僅起因於「技術漏洞」,更牽涉到項目本身的架構問題、人為管理疏失及使用者個人行為不當,導致損失效應如滾雪球般擴大。「評論」:此點呼應產業普遍對安全意識薄弱的關切,顯示即便技術再先進,也需搭配管理與教育並進。
值得一提的是,7 月期間印度大型交易所 CoinDCX 也曾遭駭,單次即損失 4,420 萬美元(約新台幣 6.15 億元)。連續性、高頻且橫跨不同「國家」與「規模」的資安事件,為不論是交易所還是一般用戶敲響警鐘。
儘管加密資產發展迅速,這些資安事故仍提醒市場所有參與者,「制度完善」與「防護措施」同樣重要。對於投資人而言,選擇安全性有保障的平臺、使用多重簽名錢包、善用「冷錢包」儲存資產,都是保護自身財富的基本素養之一。「評論」:在監管尚未全面到位之前,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與防範能力,是區塊鏈世界中的生存關鍵。
關鍵詞:資安、比特幣(BTC)、交易所駭客、冷錢包、DeFi 安全、PeckShiel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