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前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現任 Milo 執行長約西普·魯佩納(Josip Rupena)指出,一些企業將比特幣(BTC)等加密貨幣用作資金運用手段的做法,其背後隱含的「風險結構」,可能與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導致市場崩潰的「債務擔保證券(CDO)」相似。
魯佩納解釋,許多採用加密貨幣作為財務管理資產的公司,雖然原意是引入「沒有信用風險」的資產,但實際上卻導入了更多來自於管理層、網路安全與現金流能力等方面的「複雜風險因子」,與當年將房貸資產錯綜結構化的模式如出一轍。他指出:「過去相對安全的房貸產品因過度結構化,使得投資人難以辨識潛在風險。現在,數位資產正面臨相同問題。」
評論:這顯示了加密資產尚處於風險評估規則未成熟的階段,在大規模進入主流金融市場前,必須謹慎面對風控與規範問題。
魯佩納警告,這種結構性風險短期內或許不會導致直接崩盤,但當市場出現劇烈修正時,往往會因高槓桿操作而出現「強制平倉壓力」,進一步加劇「下行波動」。他指出:「雖然目前難以判斷下一次熊市將由誰觸發,但當資本槓桿過度集中在某個規模門檻以上時,勢必對市場形成衝擊。」
加密貨幣原本被設計為「去中心化」與「資產保值」的工具,然而這類結構化運作策略,反而可能為市場製造混亂,暴露出資產管理體系需重新檢視的迫切性。尤其在川普總統重新執政的機率攀升、加密市場氣勢回溫之際,對「結構性風險」的警惕將顯得更加重要。
評論:隨著川普有望再度入主白宮,市場對加密政策的樂觀情緒升高,但這也意味著投資人與監管方需要提早注意潛在的金融體系風險,以防重蹈 2008 年覆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