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正從「被動資產」邁向「生產性資產」,這使其角色發生根本性轉變。根據 The Defiant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目前已有價值約 70 億美元的比特幣透過去中心化協議實現鏈上收益,顯示其已超越「數位黃金」的傳統概念。
雖然黃金總市值達 23 兆美元,但其大多僅作為「靜態資產」存在,多數不具生產性。而比特幣則因具備去中心化特性,讓用戶能「自身持有資產的同時獲得報酬」,轉型為稀缺而具生產力的資產。這項變革正逐漸影響到機構的資產配置策略、風險訂價模型,以及整體投資組合理論。
比特幣的經濟模型並未改變,仍然以 2,100 萬枚的總量限制、固定發行機制與抗審查特性為基礎。然而,隨著新一代去中心化協議興起,比特幣的用途不再侷限於「單純持有」。不需仰賴中心化交易所或信託平台,持幣者即能經由特定協議參與網路安全,取得鏈上報酬,建構出全新收益型基礎設施。
美國政府近期已將比特幣正式納入「關鍵國家基礎設施資產」,薩爾瓦多也持續將 BTC 納入國家儲備。此外,現貨比特幣 ETF 至今累積持有超過 126 萬枚 BTC,約佔供應總量的 6%。部分礦工也正策略性轉向參與收益協議,而非僅僅在交易市場套現。
此一轉變顯示,比特幣正從「被信賴的價值儲存工具」進化為能「產生實際回報的資產」。在此情境中,比特幣逐步產生自身的「收益曲線」,並建立更加穩健的鏈上收益生態。
回顧過去,想透過比特幣獲取報酬非常困難,除非使用包裝資產、跨鏈轉移或將資產交給第三方保管。但如今,用戶可在不包裝、不跨鏈、也不交出資產主權的情況下,將 BTC 直接連接至去中心化應用參與協議,獲取驗證報酬。這種模式相較於中心化平台的高風險與不透明,更加穩固並具可預期性。
目前已經有不少礦業公司及財務策略團隊積極部署比特幣的收益型應用。這也突顯出建立標準收益參考「基準點」的重要性。評論:若無具體而一致的報酬率衡量指標,機構與投資人難以判斷某項策略是保守還是冒進。
舉例而言,一個中型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若擁有 1,200 枚 BTC,計劃在六個月內做為營運資金用途,並決定將其中半數投入 30 天期的收益協議,究竟這是否屬保守策略?若缺乏明確的收益基準,各方的解讀將出現高度分歧。
如今,比特幣已不只是「避險資產」,更是「能產生經濟價值的策略性資產」,此一特性正與黃金拉開分野。黃金本質上無法提供報酬,而比特幣則可透過適當機制獲取收益。如果比特幣具備可衡量的報酬能力,那麼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比較、評估這些收益表現。
評論:比特幣正逐漸進入具備戰略運用價值的資產階層,它的演化方向將加速市場對資產效能、收益模式與風險認識之重構。未來,懂得如何管理與運用比特幣的人,將更快速累積價值與競爭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