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日報》的報導,Telegram 執行長帕維爾·杜洛夫(Pavel Durov)於去年 8 月在法國巴黎盧布爾傑機場遭到當地警方逮捕,至今案件已停滯近一年,仍未進一步進入司法審理程序。杜洛夫長期以來被視為「線上言論自由」的象徵,他的突然羈押不只震驚了全球支持言論自由的社群,也引發即時通訊平台產業的廣泛關注與爭議。
根據法國國家司法警察總局的調查結果,杜洛夫遭控與 Telegram 用戶在平台上涉及的 12 項重大犯罪有關,檢方指稱他在知情情況下予以縱容或未有效阻止,但杜洛夫本人近日受訪時強調:「我無法理解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直言對遭拘留一事感到「困惑與冤枉」。
本案引爆了一場圍繞「平台責任」、「營運者的法律義務」與「言論自由界限」的法律與社會辯論。國際人權組織與科技自由倡議團體皆在他遭捕當天強烈譴責法方行動,聲明指出:「一旦將平台經營者視為用戶犯罪的共犯,所有科技創業者都將面臨遭政府審查的風險」,此番言論顯示事件已升高為對科技業與民主價值的挑戰。
儘管距離杜洛夫被捕已過一年,案件進展依舊停滯。目前尚未展開正式的審理程序,反倒讓一項新議題浮上檯面:針對 Telegram 的端對端加密設計與用戶個資保護,法方是否有權提出「後門機制」以解密私人訊息?這再次引發社會對「用戶隱私權」受到侵犯的疑慮。
這起案件不僅攸關杜洛夫個人命運,更象徵著全球加密即時通訊平台在日益嚴峻的監管壓力下,所面對的一場制度性挑戰。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保護用戶權益與維護司法公正之間找到平衡,成為當今政策制定者與科技企業無法迴避的課題。
評論:平台應否對用戶言行負全責,至今並無黑白分明的共識,特別是在注重加密與匿名性的服務架構下,若經營者因用戶違法行為遭究責,或將徹底翻轉產業風險與產品設計的邏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