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比特幣近期再創歷史新高,過去屢次預言其崩潰的知名經濟學家彼得·希夫(Peter Schiff),恐怕又得面對一次公開失誤。人工智慧平台「Grok」近期發布報告指出,自 2011 年以來,希夫對比特幣(BTC)的負面預測總計多達 237 次,無一成真;在此期間,比特幣價格更是飆升了驚人的「1,000,000%」。
這份分析由加密貨幣記者維韋克·森(Vivek Sen)於 24 日在社群平台 X 上公開。報告內容經由「Grok」系統化地整理希夫過去 13 年來的所有公開發言,包含推文、專訪與專欄文章,重點摘錄出所有他宣稱「比特幣泡沫即將破裂」、「價值趨近於零」的警告宣言,共計 237 則。如今,比特幣已擁有超過 2.27 兆美元(約合 3,158 兆韓元)的市值,被主流市場視為一線資產。
儘管市場表現持續向好,希夫的悲觀立場從未動搖。今年 7 月,在比特幣價格來到 11.8 萬美元(約新台幣 1,640 萬元)時,他再次建議「應該拋售比特幣、轉而買入白銀」,豈料數日後價格便突破 12.3 萬美元(約新台幣 1,710 萬元),刷新歷史高點。另一方面,希夫在 4 月間指控美國上市公司 MicroStrategy 是「建立在騙局之上的公司」,還預言由其執行長麥可·塞勒(Michael Saylor)主導的策略終將失敗;但該公司最新一季卻交出高達 1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 兆 3,900 億元)的淨利,為批評者正面回應。
希夫長年批評比特幣無法扮演「數位黃金」的角色,並指出其高波動性與科技股相關性過強。他亦曾砲轟美國政府若持有比特幣無異於濫用納稅人資金,甚至直言麥可·塞勒根本是「詐欺犯」。
評論:雖然希夫的反對聲浪多次受到關注,但現實中的市場走勢似乎未受其言論影響,反而彰顯出「數據驅動」的重要性。尤其在 AI 技術逐漸應用於金融預測與投資判斷時,這類基於情緒和信仰的評論,恐已逐漸失去市場份量。
目前比特幣雖曾因 ETF 現金流出、美國聯準會緊縮政策及地緣政治風險出現調整,價格跌至 11.2 萬美元(約新台幣 1,560 萬元),但現已反彈至 11.4 萬美元(約新台幣 1,588 萬元)。根據 30 日數據,本月漲幅為 5.6%,年初至今累計漲幅更高達 88.7%。多數分析師仍認為,比特幣維持在長期上升趨勢中。
「Grok」此次報告證明,過度執著的悲觀立場若缺乏實據支持,反而可能成為市場預測準確度的反面教材。隨著加密貨幣市場愈發重視「數據導向」與「去中心化建構下的資訊透明」,希夫的警告聲音或許已經不再具備決定性影響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