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近期雖出現短線反彈,但多項技術指標依舊釋出「弱勢信號」,引發市場對其趨勢反轉的關注。儘管支撐「看漲」的宏觀條件仍在,卻未能有效推動走勢,顯現市場正在「信心」與「實質需求」間徘徊。
根據 Seoul Economic 的報導,於 6 日(當地時間)比特幣日內上漲約 1%,成功回升至 10 萬 3,000 美元(約新台幣 1,339 萬元)以上。不過,分析人士指出,從技術面來看,比特幣仍低於多條主要移動平均線,顯示反彈力道有限。特別的是,比特幣已連續數週收於 50 週移動平均線(10 萬 2,000 美元)之下,而在歷史週期中,類似情況常為「轉空」的前兆。
本輪行情起漲的利多因素—包含降息預期、監管緩解、穩定幣快速擴張、實體資產代幣化、流動性充裕、美國科技股財報佳、市場自由化發展順利以及川普總統的親加密政策—至今尚未逆轉。然而,資金尚未明顯流入市場,使這些利好難以發揮實效。
去中心化金融研究機構 The DeFi Report 創辦人馬克·納多(Michael Nadeau)表示,目前加密市場正處於「希望與懷疑之間」。他指出,比特幣、以太幣(ETH)、Solana(SOL)等主要幣種,不僅跌破 50 日與 100 日移動平均線,更喪失了 200 日均線支撐,反映整體技術結構惡化。
納多進一步預測,比特幣價格可能會逐步回落至長期支撐關鍵—200 週移動均線(約 5 萬 4,700 美元,約新台幣 711 萬元),並指出該區間有可能成為下個周期的「底部收斂帶」。他表示:「這可能是新一輪空頭的開始」。
儘管市場動能不足,不少主要「替代幣」的相對強弱指數(RSI)已接近「超賣區間」(30 以下),一般而言為「潛在買點」信號,但基本面仍持續釋出警訊。例如,自 10 月 10 日以來,比特幣 ETF 已出現超過 14 億美元(約新台幣 1,820 億元)資金淨流出。
此外,機構策略顯示「大戶購買力」已明顯收縮。加密投資公司 Strategy 目前共持有 64.1 萬枚比特幣,其中高達 47.6 萬枚是在 2023 年 10 月至 2025 年 7 月間購入,購買量相當於該區間所產出的比特幣總量的 1.19 倍。然而,近三個月其新增購買數量下滑至僅 1 萬 2,200 枚,顯示「最大買家」的行動已顯沉寂。
從鏈上數據觀察,長期持有者近期出現賣出傾向,這點值得警惕。歷史經驗顯示,當長期持有人轉為重新累積階段後,往往需要約 9.5 至 10 個月時間才會出現「價格築底」。目前尚處於「長期幣移轉到短期買盤」的過渡階段,此階段若市場信心不足,往往會引發二次拋售。
市場情緒方面,投資人仍普遍抱持「回撤即買進」的策略,延續過往成功經驗。對此,納多評論:「投資人仍未走出對牛市的幻想」,並將這種心態形容為「Hope + Opium = Hopium(鸦片式希望)」。宏觀投資人喬爾迪·維瑟(Jordi Visser)亦分析指出,比特幣目前正處於「靜默 IPO 階段」,市場參與者在「心理上」仍偏向過度樂觀。
評論:若無法觀察到明確「資金重新流入」和「長期持有者回歸」的訊號,比特幣築底的說法恐怕仍過早。當前市場更傾向於在缺乏實質驅動力下消化舊有期待,實質需求與情緒因素的落差,也可能成為中短期內價格下修的重要推力。
關鍵詞:比特幣、技術分析、資金流入、長期持有者、RSI、ETF 換手率、川普、加密貨幣政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