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日報》24 日(當地時間)報導,韓國央行(韓國銀行)近期將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研究部門更名,刪除了名稱中的「研究」字眼,並新設「穩定幣政策專責組織」。此舉象徵該機構不再侷限於單純的研究工作,而是進一步強化政策實務與監管合作,展現強化對穩定幣市場動態掌控的決心。
韓國銀行相關人士指出,部門更名目的在於「強調團隊並非僅進行研究」,而是反映機構在政策推動與產業協調層面的角色擴張。同時,針對韓國國會近期加快相關法案制定步調,韓國銀行也正式設立「虛擬資產委員會」,以掌握穩定幣政策主導權。目前,韓國執政與在野兩黨已分別提出不同版本的穩定幣立法草案,市場熱度明顯升溫。
另一方面,韓國銀行原主導的「漢江計畫」因銀行機構反對聲浪,已於近期暫停。該計畫旨在結合銀行存款代幣與批發型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用於測試機構間的交易結算機制。不過,參與的七家金融機構傾向集結組建穩定幣發行聯盟,朝自有穩定幣系統發展,取代央行主導模式。他們指出,銀行主導的穩定幣本質上與存款代幣架構相近,因此更適合由民間主導,提升靈活性與實用性。
由此可見,「穩定幣」與「存款代幣」間的定義區隔成為當前政策焦點。韓國銀行主張,存款代幣涉及中央銀行直接參與,與由民間發行的穩定幣具有本質差異。但部分業者與使用者則認為,兩者在實際使用場景中區分不大,恐對日後的「零售型 CBDC 發展」造成混淆。
目前韓國國會正面臨政策詮釋的分歧,其中一項草案允許穩定幣附帶利息,但另一版本則明文禁止,顯示立法機關內部對穩定幣定位仍未取得共識。執政黨數位資產特別委員會主席閔炳悳(Min Byung-deok)甚至指出,「穩定幣已如海嘯襲來,但我們還在爭誰該掌舵這艘小船」,反映出局勢的迫切性與政策不一致的隱憂。評論:從政治角力與監管立場分歧來看,穩定幣監管若無統一方針,恐延誤市場治理時機。
韓國銀行方面則強調將持續維護「金融穩定」,並堅持應獲得對穩定幣的監管權限。他們擔憂若擴大讓銀行以外主體也能發行穩定幣,恐衍生洗錢、流動性風險等問題。然而,也有意見認為韓國應比照美國的「Genius 法案」等國際準則,加速制定穩定幣政策,以強化全球競爭力。
此外,穩定幣議題還牽動「韓元國際化」與「外匯管制」等長期結構挑戰。由於目前韓元無法在離岸市場自由交易,外匯交易時間亦受限,若推出韓元計價穩定幣,將可能引發 24 小時韓元交易需求,進而衍生匯率波動與投機攻擊風險。學者朴善英在《中央日報》投書中指出,一旦非居民利用穩定幣進行高度波動的交易操作,恐嚴重削弱政府調控匯率的能力,因此需優先解決韓元國際化基礎問題。
整體來看,韓國在追趕穩定幣發展趨勢的同時,已逐步打破過去政策框架。不過市場規模是否足以動搖韓國貨幣政策與匯率穩定,尚未可知。如同閔炳悳所言,眼前這艘「穩定幣小船」是否能穩健航行,端賴未來政策設計與監管效率是否足夠彈性與前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