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卡爾達諾(ADA)共同創辦人查爾斯·霍斯金森(Charles Hoskinson)的最新分析,比特幣(BTC)創始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早期所用於挖礦的電力成本,遠比外界預期來得低,相關推估近日引起社群廣泛關注。
霍斯金森根據 2009 年至 2010 年間比特幣初期的挖礦環境與當時的電價,提出三種情境模型。第一種假設中,若中本聰僅使用單一台消耗功率 190 瓦特的挖礦設備,且每日運行時間為 75%,那麼挖出 100 萬枚比特幣的總成本僅需約 191 美元,約合新台幣 26,500 元。
第二種情境則根據「Patoshi 模式」推估,該模式由研究人員塞爾吉奧·勒爾納(Sergio Lerner)提出,透過分析早期比特幣區塊中出現的重複 Nonce 值,推測中本聰可能使用多台設備組成挖礦叢集。在此情況下,若以美國電價計算,總電力成本約為 575 美元(約新台幣 79,900 元),若參照海外平均電價,則成本提升至約 1,000 美元(約新台幣 139,000 元)。
第三種假設情境則考慮到挖礦難度隨時間逐步上升,使中本聰可能需要投入更高的電力資源。根據此推估,其挖出 100 萬枚比特幣的總成本最多可達 3,700 美元(約新台幣 514,000 元)。
評論:這些推估指出,中本聰初期的挖礦成本相當低廉,再次突顯早期比特幣網路的低競爭與高產能特性,也突顯比特幣演進過程中挖礦資源消耗的急遽變化。
在比特幣問世初期,由於網路參與者極少、挖礦難度極低,即便是普通家用電腦也能成功挖礦。因此,即使投入電力有限,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比特幣。
目前估算顯示,中本聰持有的比特幣仍約為 100 萬枚,按現行幣價估算,其帳面財富高達約 1,2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67 兆元),已足以進入全球最富有個人行列。
另一方面,瑞波幣(XRP)的技術長戴維·施沃茨(David Schwartz)近日也分享早期經歷,表示自己曾在比特幣價格約 30 美元時期,成功挖得 250 枚比特幣,引發社群熱議。這些歷史重現不僅揭示比特幣走過的演變之路,更讓人反思當前挖礦機制與參與門檻的轉變。
評論:過去“人人可挖”的比特幣時代早已不復存在,今日的挖礦成本、難度與專業門檻,已遠遠超越中本聰時代的環境,也讓幣圈老手們對當年低門檻、高回報的時光感到懷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