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與南美洲數位資產普及快速,但基礎金融體系瓶頸仍待解
儘管加密貨幣在東南亞與南美洲等新興市場迅速普及,「金融自主權」這一區塊鏈倡議的核心理念,至今尚未真正落地。根據當地觀察,民眾雖廣泛持有穩定幣與其他數位資產,卻缺乏可日常使用的場景與基礎建設,導致數位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間出現斷鏈現象。
現況顯示,非銀行人口雖擁有穩定幣,但大多缺乏海外匯款、穩定收益等基本金融功能的使用途徑。尤其在本幣波動劇烈的發展中國家,數位資產被視為有效的避險工具,卻因缺乏可行的「支出出口」管道,導致其價值難以轉為現實效益。這種「有幣可持無處可花」的矛盾現象,進一步加劇經濟困境與財富使用效率的落差。
穩定幣作為「美元化的數位儲蓄帳戶」,在新興市場被視為可能破局的工具。不少國際資產代幣化商品,例如黑石(BlackRock)的 BUIDL 基金,帶來了美國金融商品的新型態參與模式,也提升了區域對美元計價資產的注目。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商品對非美元經濟體用戶而言,代表的不只是投資選擇,更可能改變財務生活方式。
不過,儘管價值儲存的管道可行,若用戶無法方便地將資產兌換或用於實際消費,便無法構成完整的金融體系。目前的加密金融發展,在美國市場可輕易吸納超過千億美元(約新台幣 3.2 兆元)的比特幣(BTC)現金流,但在開發中國家,這些資產仍難以被高頻次應用於生活,使區塊鏈原本承諾的「去中心化金融普惠」難以實現其初衷。
此外,支付系統仍為區塊鏈金融在新興市場落地的一大障礙。在高通膨地區,穩定幣可提供財務穩定,但應用上仍仰賴傳統銀行中介或相對複雜的點對點網路。近期從川普總統任內即已醞釀的穩定幣監管鬆綁趨勢,也帶動 Meta、Visa、Stripe、富達(Fidelity)等大型科技與金融機構重新投入基礎建設,暗示未來可能在跨境支付上取得突破。
「評論」:然而,目前多數產品仍將區塊鏈嵌入既有中心化金融架構內,未能真正落實分散式金融理念。這對處於制度不穩與數位基礎設施落後的拉丁美洲與南亞、非洲國家而言,特別不具包容性。用戶常需更換銀行帳號,或面對與區塊鏈設備之間的技術門檻。甚至在部分地區,仍存在智能手機或網路取用困難,進一步彰顯「最後一哩路」斷層。
在這種情況下,構建結合儲值、支付與轉換功能的「全閉環(Full-loop)」銀行系統成為關鍵趨勢。如同中國在跳過信用卡階段、直接進入行動支付一樣,缺乏傳統基礎設施的新興國家,反而具備實驗性質更高的環境,可以率先擁抱區塊鏈原生金融。
以以太坊(ETH)為基礎的模組化二層網路(Layer 2)串接的加密貨幣新型銀行便是一種可能解法。其可整合傳統金融匯款與數位資產錢包,以用戶習慣的方式簡化轉帳、付款及消費流程,避免「酒店加州式」無法退出的資產封閉環境。
若進一步推動由雇主直接以穩定幣發放薪資,並建構消費可行的交易場域,則可形成從「薪資領取、資產儲存、消費支付」的完整金融循環。這樣的模式,不僅連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世界,更讓用戶能自然過渡,不須掌握技術,即可享受其便利性。
最終,若要實現真正的世界級金融包容,這些加密金融工具與服務便必須被設計得「簡單直覺」,就像蘋果把智慧手機普及化一樣。未來的加密貨幣新銀行不應是單一道路的創新,而應是依使用者經驗為底線,逐步推動用戶跨入區塊鏈世界的橋樑。唯有當技術不再成為理解門檻,每個人都能輕鬆進入且掌控自己的財務世界,區塊鏈的金融理想才有機會在新興市場真正開花結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