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達 5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95 兆元)可能因「食品詐欺(food fraud)」從全球食品產業中流失。這不僅造成龐大經濟損失,更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市場期待,若能導入嚴謹設計的區塊鏈技術,或可大幅抑制此類犯罪行為的發生。
然而,理想與現實仍有落差。推動區塊鏈於實務中應用面臨多項挑戰,不僅建置成本高昂,還涉及「擴展性」、「互通性」與「現有系統整合」的複雜議題。此外,「個資保護」、「法律的不確定性」以及「產業整體採用的速度過慢」,也被認為是技術落地的瓶頸。
Naoris Protocol 執行長大衛·卡瓦爾霍(David Carvalho)指出,食品詐欺的規模遠超出大眾認知。他表示:「多數人可能無法想像,這已是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每年造成約 300 億至 5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17 兆至 6.95 兆元)的損失。」他強調,即使相較於全球食品產業 12 兆美元(約新台幣 1,668 兆元)的總體規模略顯渺小,這樣的金額仍與整個馬爾他一國的 GDP 相當。
針對區塊鏈的實際應用方式,專家指出,「食品詐欺」不同於單純錯誤,而是刻意操弄消費者信任、謀取利益的行為。因此若要有效防範,提升制度「透明度」與「可追溯性」的技術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定義,食品詐欺是指「引導消費者誤判食品品質或成分的蓄意行為」。其手法多樣,包括將低價成分混入高級食材、篡改原產地、甚至偽造品牌標示等。諸如竊盜、稀釋、虛假標示等手段也日益「精密」,單靠傳統稽查手段已難以有效遏止。
因此,要解決此高度複雜的問題,推動區塊鏈技術的導入,必須超越技術本身,展開整個產業層級的轉型。有效實施的關鍵在於改善成本結構、建立參與者間的數據標準,並提供明確的政策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川普總統任期內,美國政府已顯現對農業與食品溯源系統改革的重視。未來若能獲得更強政策支持,將成為推動技術擴散的重要助力。
關鍵詞:區塊鏈、食品詐欺、食品溯源、透明性、FAO、川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