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加密貨幣一向被視為兼具「匿名性」與「自由性」的金融工具,然而,全球多個主要國家的稅務機關卻將其視為類似「股票」和「不動產」等具資本特性的資產來課稅。根據現行規範,無論是出售、兌換,甚至是加密幣與加密幣間的交換行為,皆可能構成「應稅交易」。若未如實申報,將面臨罰款甚至稅務調查。
根據 CNBC 的報導,包含美國國稅局 (IRS)、英國國稅暨海關總署 (HMRC)、澳洲國稅局 (ATO) 在內的多國機構,目前正加強跨境合作,共享並追蹤全球加密貨幣的交易數據。其中,反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導的「加密資產報告框架(CARF)」等國際準則,更將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與部分強調隱私的加密幣納入監管範圍。
為提升追查效率,各國稅務機關也與區塊鏈分析公司如 Chainalysis、Elliptic 合作,對錢包地址與實際用戶間的關聯進行交叉比對。同時,即便透過去中心化平台、跨鏈橋(cross-chain bridges)或混幣服務(mixers)進行交易,其紀錄依然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難以完全躲避監管機關的追蹤。
目前僅單純持有加密貨幣並不會產生稅賦問題,但一旦出售或使用,就可能因產生資本利得而成為所得稅課徵的對象。包括質押收益(staking rewards)、空投(airdrops)與挖礦報酬(mining rewards)等,都須根據當下市價計算,並納入年度所得報稅。此外,即便是以一種加密貨幣兌換另一種,也需計算交易當下的價格差異,作為稅務申報依據。
部分持有者藉由避開 KYC(實名驗證)規範的交易所,或使用冷錢包與自我託管錢包隱匿資產,以規避稅賦責任。在匿名性與複雜帳務的掩護下,對稅制的疏忽仍普遍存在。評論:不少加密投資人仍低估各國政府在稅收徵管上的決心與技術力。
為避免觸法,投資人應定期紀錄交易日期、數量及當時市值,並持續留意當地加密貨幣稅法變動。未如實申報可能導致罰金、利息支出,甚至觸犯刑責。加密貨幣已不再處於法規模糊地帶,稅務機關正透過技術升級與國際協作深化監控能力,未來未報稅收入被揭露的風險將進一步升高。
在「加密貨幣也是資產」的全球共識下,誠實納稅儼然成為加密金融邁向成熟市場秩序的關鍵元素之一。关键詞:加密貨幣、稅務申報、資本利得、去中心化、國際監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