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自「中本聰時代」起便持有比特幣(BTC)的早期投資人,近日因實現高達96億%以上的驚人報酬率,震撼整個加密貨幣市場。根據 CryptoQuant 分析師 Maartunn 的研究,該用戶將於 2013 年透過比特幣礦池「Slush Pool」(現稱 Braiins)所挖掘的 1.02 枚比特幣,以約 84,000 美元(約新台幣 123 萬元)出售,單幣購得成本僅為 0.0087 美元,報酬率近 9.65 億倍。
根據 CryptoQuant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這位投資人自 2013 年以來始終未出售持幣,至今已近 12 年。即便在 2017 年與 2021 年的牛市、以及市場崩跌時期,仍堅定採行「長期持有」策略,並於 2018 年起每年逐步出售大約一枚比特幣進行現金化。評論:這種高報酬率案例是長期定投策略的最佳註腳,證明時間是加密投資人的盟友。
在個人投資人實現歷史性收益的同時,機構資金卻呈現相反方向。傳統金融巨頭黑石集團(BlackRock)近期再度將 2,822 枚比特幣轉入 Coinbase Prime,引發外界對其「可能拋售」的猜測。這項動作正值比特幣於近期反彈至 87,500 美元(約新台幣 1,282 萬元)水準之際,緊接在其先前出售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931 億元)比特幣與以太幣(ETH)之後。
另一方面,以積極收購比特幣聞名的策略資本(Strategy)近期未再增持,面對下跌行情的沉默更引發爭議。知名放空投資人吉姆·切諾斯(Jim Chanos)甚至直接批評其執行長麥可·塞勒(Michael Saylor)的沉默是「異常行為」。評論:機構資金的觀望與獲利了結行為,突顯市場情緒轉變的可能跡象。
綜觀市場,長期持幣人的分批獲利與大型機構的資金調整,交織出當前比特幣生態的內在矛盾。儘管短線出現反彈,但若機構仍持續傾向賣出,可視為價格頭部訊號,將對投資者心理與策略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比特幣、長期投資、黑石、比特幣價格、機構投資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