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摩根大通關閉 Strike 執行長帳戶引爆去銀行化爭議 比特幣(BTC)產業面臨制度排擠風險

摩根大通關閉 Strike 執行長帳戶引爆去銀行化爭議 比特幣(BTC)產業面臨制度排擠風險 / Tokenpost

根據 The Block 的報導,於 14 日(當地時間),美國大型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突如其然地關閉了比特幣(BTC)支付平台 Strike 執行長 Jack Mallers(傑克·馬勒斯)的個人銀行帳戶,此舉再度引發「去銀行化(Debanking)」的爭議,也讓去年因銀行業危機而受到打擊的加密產業,再次面臨制度性排擠風險。

Strike 是一家基於比特幣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技術、專注於 P2P 匯款與即時交易的支付公司。馬勒斯於 14 日透過社群平台 X 表示,自己在未收到任何原因說明的情況下遭到摩根大通關閉帳戶。「他們只是說:我們不能告訴你原因。」馬勒斯表示,自己至今未獲得該行對此行動的正式解釋。

截至目前,摩根大通尚未對此件事發表公開聲明。不過,加密貨幣業界對於此舉反應激烈,部分觀察人士擔憂,這可能是「管制計畫 2.0(Operation Chokepoint 2.0)」的最新案例。該詞彙原指美國政府自 2013 年起,藉由對銀行施壓,以間接方式限制槍械、性成人內容等「高風險產業」的金融服務。如今,類似策略被指再度套用於加密產業。

2023 年發生的矽谷銀行(SVB)與幾家對加密友善銀行如 Silvergate、Signature Bank 倒閉事件亦被認為與去銀行化有關。當時,許多業者即強烈抗議「被排除於金融系統之外」,顯示傳統金融對新興加密企業與個人的制度性排他性風險仍未根除。

今回事件讓 Strike 執行長馬勒斯遭銀行排擠,不僅是一名創業者的個人困境,更凸顯與「比特幣(BTC)」、「去中心化金融」等核心加密概念相關企業,仍時常面對主流金融體系的不友善環境。這也引發市場擔憂,去中心化替代手段如 DeFi、非銀行支付網絡是否將成為未來反制主流金融排他的關鍵選項。

評論:此事件再次反映「去銀行化」與監管風險仍是加密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政策定位未明朗的情況下,美國境內的加密企業與人物仍可能隨時成為金融體系的不受歡迎對象。對此,加密企業應著手備妥風險管理策略,亦須探索多元金融基礎建設如 DeFi 模型,以避免遭遇突發性的金融斷鏈。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