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Web3 生態系蓬勃發展,過去許多開發者高度關注「每秒交易次數(TPS)」的提升。然而,雖然 TPS 數據在視覺上具有吸引力,卻未必代表區塊鏈具備實際「擴展性」與「效用性」。近期有專家指出,Web3 真正邁向主流採用的關鍵,並非單純的速度競賽,而在於建立一個「豐富且靈活的區塊空間」。
根據 Parity 工程領導人 Shawn Tabrizi(肖恩·塔布里奇)近期的專欄分析指出,24 日(當地時間)他表示:「即使區塊鏈達到極高的 TPS 數字,也不代表它足以支撐複雜的商業需求。因此,TPS 本身並非衡量生態成長的有效指標。」他進一步強調,區塊鏈的角色應從單一記帳工具,演化為「可執行複雜運算與可信資料儲存的分散式超級電腦」。
「區塊空間」的概念,遠不僅限於處理更多交易的硬體產能,它支援邏輯複雜的智慧合約、可驗證的人工智慧運用、層次豐富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甚至是大型鏈上遊戲的數據持續儲存。塔布里奇指出:「若僅追求速度而缺乏功能性的鏈,最終會在信任與擴展性方面暴露出極大的限制。」
他認為,當前全球許多加密貨幣項目過於執著 TPS,這種現象實際上正體現了「古德哈特法則」(Goodhart’s Law):一旦某項指標成為目標,它就會失去作為衡量工具的效用。若為了 TPS 而犧牲系統「去中心化」與「安全性」,將導致基礎失衡,反而阻礙區塊鏈發展。
作為解方之一,塔布里奇舉出亞洲市場為例。目前亞洲的加密資產採用率達 22%,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7.8%。然而,基礎設施尚不穩固,代表「以區塊空間為核心的架構」具備突破瓶頸的潛力。他主張,亞洲有望成為率先實踐 Web3 核心價值的地區之一。
在實務面,真實資產代幣化(例如房地產、能源與原物料)對區塊鏈的需求,遠超過單一交易速度,更需要滿足「合約元資料與個資處理」等高密度運算能力。此外,亞洲供應鏈與貿易系統涉及不同司法規範與大量認證程序,此類工作負載無法單靠單一 TPS 解決。
技術上也已有相應藍圖。塔布里奇提出,藉由「平行處理架構」、「安全且可互操作的底層協議」及「計算能力強大的執行環境」,Web3 系統可如多核處理器般擴展,彼此透過信任機制協作,讓區塊空間依需求「有機、安全擴展」。
對於開發者而言,他呼籲應重塑思維,走出以速度為導向的開發框架,改為建立真正可「實時運行的信任型分散式計算平台」。如此一來,企業與用戶能在應用中實際體驗 Web3 的價值。
塔布里奇最後強調:「TPS 雖能吸引公眾目光,但影響 Web3 長期接受度的核心,仍是區塊空間的深度與多樣性。」他補充:「亞洲已是少數準備好迎接這場轉變的地區之一,也站在實現新型經濟模式的門檻上。」
評論:此番觀點對當前業界過度追捧交易速度提出反思,也為建構可持續發展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指明「區塊空間」為未來技術競爭力所在。隨著更多應用類型被實現,兼顧靈活性與安全性的架構,將凸顯其價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