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越來越多企業加入比特幣(BTC)市場,但隨著時間推進,僅靠發表「持有比特幣」策略,已難以再次引爆資本市場狂熱。過去仰賴比特幣題材拉抬股價的市場氛圍,正逐漸降溫。
根據 BitcoinTreasuries.net 最新數據,截至 8 月 29 日,全球已有 161 家上市公司擁有 1 枚以上的比特幣,總持有量達 98 萬 9,926 枚,占比特幣總供應量約 4.7%。雖顯示出機構投資需求仍未消退,但投資人反應不若以往激烈,轉趨理性與保守。
其中最早實施比特幣策略的企業,是過去名為微策略的「Strategy」,目前擁有 63 萬 2,457 枚比特幣,依然是全球最大公開持幣公司。自 2020 年 8 月首次購入比特幣以來,公司股價曾一度飆升逾 2,200%。不過,如今回顧,大多數後進企業即使仿效相關策略,卻未能複製類似的市場效應。
2025 年以來,多家企業陸續宣布進軍加密市場,然而其股價反應普遍低於預期。有些公司試圖將持幣策略擴展至以太幣(ETH),推展「分散式投資組合」,甚至在公告利多後一度大漲,但隨即回落至原本水準,甚至出現反向修正。例如,在利多消息兌現之前先行炒作,但最終出現「買消息、賣事實」的情形。
評論:這一現象反映出,市場現已進入審慎期,僅以比特幣持幣量作為股價評估基礎,已不再被視為有力依據。過去如特斯拉(TSLA)、Block(SQ)等例子表明,單一加密策略雖能短期吸引眼球,但長遠來看,獲利能力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才是投資人考量重點。
加密貨幣的基本支持力道仍在,但整體市場更容易受到像川普總統政策立場或 ETF 核准等「宏觀消息」牽動。評論: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持有比特幣」已從行銷手段演變為需接受財務審查與長期經營質疑的經營決策。投資人需看到的不只是「買了多少」,而是企業如何結合區塊鏈資產,提升實際營運績效與股東回報。
關鍵詞:比特幣(BTC)、持幣企業、機構投資、Strategy、加密貨幣策略、以太幣(ETH)、特斯拉(TSLA)、Block(SQ)、川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