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機構投資人與散戶之間的「資訊與策略不對稱」再次浮上檯面。根據市場數據顯示,部分機構正以「場外交易(OTC)」形式,低於市價約七折的價格購得代幣初始配售,並同步於「永續合約市場」進行同數量的空頭操作(即:做空),藉此建構出一種「雙向穩賺不賠」的套利模式。
根據市場造市商 Enflux 聯合創辦人 Jelle Buth(耶勒·布特)在 24 日的說法,透過此策略,無論代幣價格上漲或下跌,都能穩定獲利,年化報酬率最高甚至可達 120%。關鍵在於這些代幣通常須在 3 到 4 個月的鎖倉期後才能解鎖。在此期間內,機構透過場外低價購入與衍生市場空頭操作相互對沖的方式,有效「提前鎖住獲利」,形成一種理論上「零風險報酬」的投資配置。
布特坦言,Enflux 也積極參與該類交易結構。他指出:「這是一種對專案方而言能快速籌資、對機構而言又能保證收益的雙贏結構。」但在這看似完美的模型背後,其代價卻可能由「毫無對沖能力的散戶」來承擔。當代幣解鎖日期臨近且機構相繼釋出持倉,市場將迎來一波拋壓,而最終面對價格波動風險的,往往是毫無對沖工具的一般投資人。
評論:布特直言,「我絕不願成為一名散戶。」這句話道破加密貨幣市場長期以來的結構性不公平。當機構與對沖基金透過內部協作、資訊共享與專用交易策略進行精密佈局時,散戶則常處在資訊落後、缺乏工具的劣勢地位,只能被動承受市場震盪的「碎片」,也讓去中心化背後的現實運作顯得更為殘酷。
關鍵詞:機構投資人、場外交易、永續合約、代幣鎖倉、空頭操作、套利策略、資訊不對稱、散戶風險、Enflux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