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BC》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英國近期發生了一起利用「身分詐騙」與「社會工程」技術竊取加密資產的案件,受害者因此損失約 2 億 7,820 萬韓元(約合 200 萬英鎊,或 280 萬美元)價值的比特幣(BTC)。此案例再次突顯加密貨幣在資安防護上的脆弱性。
案件由英國北威爾斯警察的網路犯罪調查部門揭露。根據警方說法,詐騙者假冒高階警官身分致電受害者,聲稱在逮捕一嫌犯時拿到其手機,並發現了受害者的身分證資料。詐騙者進一步製造受害者資料恐遭外洩的緊張氛圍,以激起其不安與信任。
在掌握受害者情緒後,詐騙者表示要「保護」其加密資產,並傳送了一個連結。受害者點擊進入網站後,依對方要求輸入冷錢包的「助記詞」。不料這卻是個偽裝的釣魚網站,導致所有比特幣瞬間被盜轉。
英國警方目前正追查竊盜資金的去向,並對大眾發出警告:「無論是政府高層還是司法機構,皆不會主動詢問用戶是否持有加密貨幣,或要求提供助記詞等私密資訊。」警方提醒民眾謹慎接聽陌生來電,並建議透過官方管道確認相關資訊是否屬實。
評論:此類針對心理弱點的攻擊愈趨複雜,顯示即便冷錢包本身具備高度安全性,使用者的錯誤操作仍可能造成資產損失。
實際上,這並非單一事件。根據相關報導,類似的社會工程詐騙已多次出現。舉例來說,自去年底至今年初,該手法曾用於針對美國交易所 CoinBase 用戶的攻擊,造成總計 6,500 萬美元(約 904 億韓元)損失。此外,印度交易所 CoinDCX 的一位工程師也因接到假冒信任單位的來電,損失了逾 4,400 萬美元(約 611 億韓元)資產。
更令人震驚的是,近期一名高齡投資者也因相同手法受害,一次性失去價值約 3 億 3,000 萬美元(約 4,587 億韓元)的比特幣。這些案例反映出詐騙技術的高度進化,以及加密資產市場對資安教育的迫切需求。
專家指出,這類攻擊手法並非靠技術漏洞滲透,而是「從使用者心理破口下手」。因此無論情況多緊急,都「絕對不可向任何人透露助記詞」。一旦接到可疑來電,建議立即掛斷並透過官方機構查證,以保障資產安全。
這起事件提醒所有投資者,在掌握數位資產的同時,也應強化對詐騙手法的判斷與防範意識,避免一念之差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