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加密貨幣市場再陷洗錢風暴,區域特有資金流動模式成監管盲點
根據《The Korea Economic Daily》的報導,於 24 日指出,亞洲再度成為加密貨幣洗錢活動的重災區。僅 2025 年上半年,東亞地區因犯罪行為導致的加密資產損失金額已超越 15 億美元(約新台幣 460 億元),不僅衝破前一年度的全年紀錄,更凸顯當地市場在反洗錢(AML)制度上仍存有結構性漏洞。
這一波犯罪熱潮橫跨整個 APAC 地區,從交易所 Bybit 遭駭,到東南亞盛行的「殺豬盤」手法,出現了多種針對在地金融結構量身定做的詐騙與洗錢模式。報導指出,目前全球主流的 AML 工具普遍以西方市場需求為設計重心,著重追查搗幣工具(mixer)、交易混淆協議(tumbler)和集中式出入金通道,但這些機制在偵測亞洲地下金融網時成效有限。
例如,泰國無牌場外交易(OTC)服務、菲律賓的行動支付匯款系統,以及香港與印尼興起的 P2P 錢包轉帳方式,都使得資金得以在監管雷達之外進行流動。這些非主流通道不僅各具在地特色,也成為傳統監控引擎難以掌握的漏洞熱點。
報導強調,單靠現有基礎設施已越來越難阻止資金非法流通,東南亞正在成為 AML 的試煉場。某些國家如泰國與馬來西亞,業已導入即時交易監控與分析平台,能在受害者報案後數小時內凍結資金;相較於過去動輒數週至數個月的反應速度,犯罪偵查效率顯著提升,對打擊非法操作起到嚇阻作用。
不過,實際挑戰並不僅止於技術層面。目前部分政府機關仍對區塊鏈運作機制理解有限,而民間分析公司雖能介入資訊解讀,卻無法進行正規執法。因此,建置制度化的「公私合夥模式(PPP)」成為當前急需的策略。透過資料共享與聯合培訓、即時警報系統等合作方式,才能彌補監管與執法落差。
評論:在資料驅動的鏈上金融生態中,監管並不只是防弊工具,更是建立信任體系的關鍵支柱。完整的 AML 機制能吸引機構投資人參與,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與成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南、泰國、印度等國,散戶正在大量湧入加密資產市場,帶動交易量激增。然而,在消費者保護機制薄弱的情況下,這類增長恐淪為「投機泡沫」。專家呼籲,各國應加快建構清晰合規規則、定義長期投資參與架構,並透過法規穩定性吸引機構級資本進入。
另方面,也有意見擔憂區域性規制的推動,可能會與全球標準產生衝突,甚至引發使用者隱私侵犯憂慮。不過,透過實施短期保存的資料規範、限定授權查核系統與透明的執法報告發布機制,仍有空間在隱私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最重要的是,制度設計應充分考量當地的社會與經濟結構,達成「因地制宜」的調整方案。
面對愈加複雜的洗錢情境,能否與具有在地分析經驗的專業夥伴合作,已成為企業能否生存於 APAC 市場的關鍵門檻。現在,多數機構投資者都將「區塊鏈環境衛生」視為進場必要條件;無法理解正常監管流程的全球服務商,極可能面臨被去除上市資格、喪失使用者信任,甚至被迫退出市場的風險。
因此,產業聯盟與鏈上分析公司之間的協作刻不容緩。唯有透過共享資安資訊、共同開發跨國應用的風險評估庫,並組建高素質的區域駐點團隊,才能構築有生命力的 AML 對策體系。除技術升級外,建立如按季發佈影響報告等制度性透明機制,也有助於持續追蹤政策推動後的實際效益。
亞洲當前正站在關鍵十字路口:若能建立根據地方特性量身打造的 AML 框架,串連區域與國際監管力量,導入可信賴的執行制度,那麼加密貨幣市場或許能從「風險高發地」轉型為「創新規範並存」的新一代全球加密樞紐。關鍵,在於能否看懂並掌握亞洲金融的「無聲語言」,透過在地連結網的力量予以控管與阻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