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於 21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公告,香港針對加密貨幣託管業務的安全標準進行大幅升級,尤以「冷錢包中全面禁止使用智能合約」的規定最受矚目,顯示當局正積極強化虛擬資產的資安管理。
此次政策要求虛擬資產託管業者必須採用通過認證的「硬體安全模組(HSM)」來管理私鑰,轉帳時僅能從事先登錄的「白名單地址」中進行,並建立全天候運作的「安全運營中心(SOC)」,負責對系統、網路、錢包與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即時監控。此外,SFC 更強調,數位簽署所用的「私鑰」必須在與網際網路完全隔離的環境下產生並妥善保存,並施行嚴格的多層物理性存取控管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SFC 明文禁止於「冷錢包」環境下採用公鏈上的「智能合約」,理由是這類合約存在潛在的網路攻擊風險,容易成為駭客入侵的切入點,因此不應用於冷錢包中。評論:此舉凸顯港府在資產安全上的高度敏感,也可能重新定義全球合規託管標準。
目前多數加密資產託管業者,如過去廣泛採用冷熱錢包搭配「智能合約」的管理模式,以兼顧安全與操作彈性。例如,知名的多重簽章管理平台 Safe(原 Gnosis Safe)截至 2024 年第三季,管理近 72 億美元(約新台幣 1 兆 588 億元)的設定帳戶,美國交易所 Coinbase 更將其評為「多重簽章服務的業界領導者」。評論:因此,此次禁令可能對此類託管模式形成重大限制,迫使業者重新評估基礎設施設計。
另一方面,香港正迅速打造全球加密資產中心地位。自 2024 年 4 月起,當地已開放「比特幣(BTC)與以太幣(ETH)現貨 ETF」交易;同年 2 月更發布名為「ASPIRe」的中長期監管藍圖,涵蓋託管、商品與市場架構等層面,全面拓展虛擬資產產業接軌。政策面方面,香港已在 2024 年底完成多家虛擬貨幣交易所的核准程序,並將於 2025 年 8 月 1 日起,啟動包含「穩定幣發行者註冊制度」在內的完整法律體系。
評論:SFC 最新規範被視為當前國際間最具前瞻性的虛擬資產託管標準之一,凸顯香港走在以「安全導向」為核心的監管浪潮前沿。然而,對數位資產產業來說,如何在資安、便利性與創新技術三者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一大挑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