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各地對穩定幣的監管方式出現明顯差異,外界對該市場「可持續性」產生更多疑問,特別是對新進參與者而言,這樣的政策環境可能提高進入門檻。根據當地時間 24 日的彭博社報導,歐盟、美國與香港近期所公布的穩定幣監管政策,雖然都具備透明清晰的規範,但由於採取彼此不同的管理模式,逐漸引發市場對「全球通用性」的擔憂。
歐盟透過《加密資產市場法案》(MiCA)建立監管框架,針對穩定幣發行機構制定「準備金要求」、「發行方註冊義務」與「許可程序」等規範。美國近期提出的《GENIUS 法案》雖然在內容上與 MiCA 相近,卻更強調聯邦層級的「金融穩定性」目標。而在亞洲金融樞紐香港,本月初則公布一份全新的穩定幣監管草案,明確突顯希望透過此法案強化其地區主導地位的意圖。
雖然各地政策導入清晰的監管指引,有助於為加密產業建立穩定成長環境,並被多數業內人士視為「正面」進展,但仍有觀點認為,由於政策差異過大,反而可能造成國際市場的混亂,甚至影響穩定幣的流通性與國際操作範圍。
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橋接平台 BrookBond 的執行長 克里希納·蘇布拉馬尼揚(Krishna Subramanyan)向媒體表示:「目前穩定幣仍然面臨『受限於單一國家監管』的風險,這將大大影響其跨國應用的可行性與可靠度。」他強調,這種限制可能削弱穩定幣作為全球數位貨幣工具的競爭力。
評論:穩定幣若要實現全球通用的理想,目前最需要解決的並非單一國家的法規落地,而是提升「國際間監管一致性」。否則,各國監管愈清楚,反而容易促成「區域分裂」的效果,進一步降低全球整合潛力。
目前看來,各國政策確實為穩定幣產業發展提供推力,但也正在無形中削弱穩定幣的「全球整合性」。因此,產業界近來再度呼籲設立國際層級的協調機制,以推動跨國間在監理上的資訊共享與一致規則,為穩定幣市場建立更整合性的未來基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