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穩定幣結算量衝破 3.3 兆美元,2026 年估達 5 兆躍居主流支付基礎

穩定幣結算量衝破 3.3 兆美元,2026 年估達 5 兆躍居主流支付基礎 / Tokenpost

加密貨幣市場的結算方式正快速轉型,近期數據顯示,穩定幣(Stablecoin)或將逐步取代傳統金融支付系統,成為關鍵的交易基礎設施。根據 CryptoRank 於 24 日(當地時間)公布的資料,2025 年 7 月,區塊鏈上由穩定幣支援的結算總額已高達 3.3 兆美元(約新台幣 4,587 兆元)。專家分析預測,到了 2026 年,年結算規模可能攀升至 5 兆美元(約新台幣 6,950 兆元)。

這一波爆炸性成長背後,主要受到三大因素驅動。首先,全球的「支付通路」正在快速擴張。知名支付服務商 Stripe 宣布,恢復支援以太坊(ETH)、Solana(SOL)、Polygon(MATIC) 上的 USDC 美元穩定幣付款,進一步強化穩定幣在日常交易中的實用性。Coinbase 和 PayPal 也同步推動穩定幣商業化。其中,PayPal 對其自家發行的 PYUSD 提供「免手續費」政策,以鼓勵更廣泛的交易應用。

其次,「出場成本」(off-ramp fee)大幅下降,降低用戶兌現加密貨幣的門檻。根據 Galaxy Digital 的分析,乙太坊 Layer 2 區塊鏈在完成「Dencun 升級」後,平均交易手續費已降至「美分」等級,部分網路甚至低至每筆不足新台幣 10 元。這為從小額支付到跨境企業匯款,提供了成本效益顯著的基礎。

第三,實體資產的數位化也發揮槓桿效果。根據區塊鏈數據平台 RWA.xyz 統計,目前鏈上美國國債資產規模已達 7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73 億元),而由黑石集團管理的 BUIDL 基金也實現突破,資產規模超過 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17 億元)。評論:成熟金融機構對「代幣化國債收益」的信心提升,強化了穩定幣與傳統資產融合的長期潛力。

雖然穩定幣尚不足以完全「取代」SWIFT 與傳統刷卡網絡,但正逐步補足它們在即時性、透明度與跨境效率上的不足。市場模型指出,若平台接入率提升、使用者規模增長與單筆金額擴大,2026 年實際處理的支付金額便可能達到 3~5 兆美元水準。

國際匯款所面臨的平均 6% 手續費壓力,亦使穩定幣在「速度、透明與成本控管」等面向具高度競爭力。美國的「GENIUS 法案」正是對此趨勢的監管回應。該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商必須以美元準備金為基礎,並定期公布資產報告,藉此建立法律與信任的雙重保障。

評論:展望 2026 年,穩定幣將更有機會在需「即時處理與全天候結算」的支付領域中,成為超越現有體系的主流選項。當前其結算金額已突破兆美元,加上手續費持續下探、政策框架明朗化—未來在全球貿易、生態應用與金融基礎建設中,穩定幣的角色只會更為關鍵。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