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布特林提議以 RISC-V 取代 EVM!以太坊邁向擴容重構新時代

布特林提議以 RISC-V 取代 EVM!以太坊邁向擴容重構新時代 / Tokenpost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律師·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近日拋出激進構想,提出以開放式指令集架構 RISC-V 取代以太坊虛擬機(EVM)的可能性,迅速引發開發社群關注。布特林認為,若要長遠解決擴容瓶頸,勢必得對現有體系進行「根本性重構」。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布特林在部落格中指出,當前的 EVM 雖是支撐智能合約運行的核心機制,然而其設計本質已難以支撐零知識證明(zk-proof)、特別是 zk-rollup 的未來發展。相比之下,以 RISC-V 為基礎建構的虛擬機潛力十足,可顯著加快 zk 證明生成速度,效能提升最多可達 100 倍,同時減去重複轉譯 Solidity 語言為 zk-友好格式的問題,將大幅優化整體執行效率。

不過,儘管技術前景廣闊,實際執行上挑戰不小。區塊鏈平台卡迪那(Kadena)執行長史都華·波佛喬伊(Stuart Popejoy)警告,即使 RISC-V 在技術面具備諸多優勢,但要在不影響以太坊既有基礎設施的情況下落地運行,新架構勢必要與舊系統並行多年。他強調,倉促切換將可能破壞以太坊歷年累積的安全性經驗與智能合約的完整性。

評論:智能合約的「不可變性」特性,是整個區塊鏈信任基礎所在,一旦改換執行環境,不僅需重新開發與審計現有合約,也可能使以往的安全檢驗成果報銷,代價極高。

除此之外,目前多數 Layer 2 擴容方案也深度依賴 EVM 架構,包括 OP(Optimism)與 ARB(Arbitrum)等專案皆使用 EVM 位元碼驗證 rollup。如果改以 RISC-V 架構,不排除造成部分 Layer 2 解決方案與主鏈之間的兼容性問題。

面對此風險,學界與業界多數專家傾向保守演進方式。區塊鏈研究人員布萊辛·奧努奧谷(Blessing Onuoha)提議採用「雙虛擬機制」策略,初期同時支援 RISC-V 與 EVM,逐步進行遷移,如同 zk-rollup 初登場時的導入模式,允許應用程式逐步過渡、避免重大干擾。

同時,有開發者將目光轉向 LLVM IR 或 WebAssembly 等語言中介層技術建構新編譯器。區塊鏈開發者 Block.nm 表示,「我們該走出僅依賴 Solidity 的時代,逐步導入模組化架構與抽象化證明系統,才具備未來競爭力」。

目前以太坊網路上部署的應用數以萬計,涉及資產高達數十兆韓元。不現階段進行全面重構的前提下,開發團隊正朝「漸進式變革+實驗性方案」的雙軌策略邁進。舉例來說,最新提出的 EIP-7983 建議在每筆交易設定氣體上限(gas cap),以分散計算壓力並提升資料傳播速度,兼顧網路穩定性與擴展性。

評論:以太坊本次提出 RISC-V 概念,並非要立即頒布替代方案,而是展現其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態度。在 Solana(SOL)、Sui(SUI)與多元模組化 rollup 系統競相崛起的情勢下,唯有大膽探索改進,方能鞏固其區塊鏈領先地位。

布特林此舉不僅為當下問題尋找解法,更是描繪出以太坊未來 10 年重構的藍圖。這場技術革新之路或許漫長,但踏出的第一步已顯示:以太坊不願停滯不前,正邁向下一輪演進。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