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 24 日(當地時間)正式批准加密貨幣現貨型指數基金(ETF)可採用「實物交換(in-kind)」模式進行創建與贖回作業,標誌著以往依賴「現金創建」模型的重大轉變。這項政策變革為 ETF 的運作方式帶來效率提升,也實現了產業內長期以來的期待。
根據 SEC 公告,批准允許主要的加密貨幣 ETF 發行人及其指定參與者(Authorized Participants),可使用比特幣(BTC)與以太幣(ETH)等真實資產,直接創建或贖回 ETF 份額,而無需透過中間交易過程。這類「實物交換」機制預期將有效降低交易手續費,也能收窄買賣價差,對投資運營效率產生正面影響。
SEC 委員保羅·阿特金斯(Paul Atkins)肯定此決策的市場意義,指出「該政策將使加密貨幣 ETF 更有效率且成本更低,為投資者帶來更多好處」。SEC 市場交易部主任傑米·塞爾威(Jamie Selway)亦補充表示,新的創建模式「提供了彈性,並將為整體加密貨幣 ETF 結構優化奠定根基」。
ETF 專家分析師艾瑞克·巴魯納斯(Eric Balchunas)指出,儘管對散戶階層衝擊有限,但這項決策意味著 ETFs 背後的基礎設施已獲重大升級。他強調,「對產業營運成本與流動性而言意義深遠」。
這項轉變也使大型資產管理業者如貝萊德(BlackRock)與灰度(Grayscale)等深表支持。早在數年前,這些機構便向 SEC 請求實施現貨交易模式,新政策的落實預期將提升 ETF 的流動性、價格透明度與資產配置效率。
此外,ETF 分析師內特·傑拉西(Nate Geraci)預測,SEC 下階段可能將焦點轉向「允許加密貨幣 ETF 進行質押(staking)功能」,並認為相關政策最早可能於今年內獲批。目前,SEC 已收到納斯達克提交的安碩(iShares)以太幣 ETF 質押功能變更提案。
除實物創建模型外,SEC 最近亦批准多項衍生產品,包括比特幣與以太幣混合組合型 ETF、以比特幣 ETF 為基礎之選擇權產品,以及具彈性到期條件的 FLEX 選擇權商品。
值得一提的是,18 日起,以太幣現貨 ETF 已連續錄得資金淨流入,目前累計淨流入規模約達 39 億美元,近新台幣 1,260 億元,反映出機構資金對該產品的高度興趣。
評論:SEC 這項開放政策象徵著加密貨幣 ETF 市場的制度成熟度邁入新階段,降低投資門檻與管理成本,並大大提高機構投資人對該類資產的信心與參與度。市場下一高度關注的變革,將是與質押功能結合的 ETF 是否獲准問世,其結果勢將進一步影響加密金融基礎結構的布局。
關鍵詞:加密貨幣、ETF、現貨交易、SEC、創建/贖回模式、比特幣(BTC)、以太幣(ETH)、質押(staking)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