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加密貨幣產業競爭力持續下滑之際,有專家指出,真正的核心問題並非「稅務負擔」,而是來自「繁瑣且保守的監管程序」。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Web3 新創公司 WeFi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Maksym Sakharov(馬克西姆·薩哈羅夫)指出,日本正在被全球區塊鏈創新潮流邊緣化,其根本原因是日本監管環境不僅遲緩,且傾向風險迴避。
薩哈羅夫在受訪時表示,即便日本政府如預期推動針對加密貨幣資本利得設立「20% 單一稅率」,也難以扭轉加密產業外流的現象。他強調:「雖然目前的最高邊際稅率高達 55%,對業者而言確實具壓力,但真正阻礙初創企業發展的,並非稅率本身,而是來自監管面的結構性障礙。」
他指出,日本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要求專案在上架代幣或進行首次交易所發售(IEO)前,必須通過兩道主要審查關卡:首先是日本虛擬貨幣交易業協會(JVCEA)的自律審核,接著則需通過金融廳(FSA)最終審批。這樣的程序往往導致產品上市時程被延後「至少6個月至一年以上」,促使越來越多日本本地團隊選擇先到海外上架代幣。
薩哈羅夫批評,JVCEA 的代幣審查過程往往拖延許久,IEO 白皮書審查與向 FSA 報送商品更動內容的流程中,也經常出現「反覆修改與補件要求」,最終導致創新被系統性地壓抑。他直言:「這套系統的設計不是為了促進創新,而是為了壓制風險,這正在耗盡初創公司施行創意的能量,讓日本不但失去資金,也流失人才。」
評論:雖然日本政府近年致力於簡化加密貨幣交易的「稅制」,以吸引國內外資源與團隊重返市場,然而業界普遍認為,除了稅收政策外,監管架構本身若不從「程序導向」轉向「創新導向」,將難以實質提升國際競爭力。
隨著加密產業快速發展,市場人士呼籲,日本若欲重回區塊鏈創新領先地位,唯有「從根本檢討監管策略」,才能真正止住業界出走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