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base 執行董事 Conor Grogan 的分析,以太幣(ETH)網路上已有約 91.3 萬顆以太幣,約佔總供應量的 0.76%,因使用者操作失誤而「永久消失」,目前價值約 6,327 億韓元(約合新台幣 150 億元)。上述損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錯誤轉帳至無法取回的錢包位址、智能合約錯誤或多簽錢包設計失敗,這些 ETH 已無法重新取得。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24 日當地時間),受損事件中最引人關注的案例之一,是 Web3 基金會當年使用 Parity 多簽錢包的失誤。該錢包因重要合約被意外摧毀,導致超過 30.6 萬枚以太幣遭到鎖定,無法提取,當時市值高達 950 億韓元。儘管社群曾討論透過硬分岔方式恢復損失,但最終並未實施,導致相關資產至今仍被困在區塊鏈上。
另一個代表性個案則是已破產的加拿大加密貨幣交易所 QuadrigaCX。該交易所誤將近 6 萬枚以太幣轉至智能合約位址,相當於當時損失約 416 億韓元。除此之外,許多散戶也因地址輸入錯誤,將資產發送至無法挽回的「銷毀位址」(burn address)。Grogan 指出,截至目前,這類位址中至少已累計超過 2.5 萬枚以太幣被誤轉入,損失約 173 億韓元。
評論:實際損失可能不止於此。Grogan 補充說,「以上統計並未納入加密錢包私鑰遺失所產生的損失」,這意味著使用者儲存的 ETH 雖未轉出,卻再也無法開啟錢包,實則成為永久無法動用的「死幣」。因此,整體遺失數量可能遠高於目前估算。
此外,這類「非預期損失」與以太坊自身的計劃性銷毀也存在明顯區別。自 2021 年倫敦硬分岔推行 EIP-1559 升級以來,系統性手續費機制造成的 ETH 銷毀已超過 530 萬枚,總值約 3 兆 6,870 億韓元。這類銷毀主要為強化以太坊的「通縮結構」,並非由於操作失誤所導致。
這些事件突顯以太坊雖具備靈活的智能合約生態,卻在使用者黏著度日增之際,面臨用戶保護機制不足的風險。目前越來越多專家呼籲,加密產業應設計更安全且直覺的錢包介面,以及優化地址驗證功能,才能有效降低此類資產損失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