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用戶在以太坊(ETH)網路上誤將約 31 顆以太幣作為交易手續費支付,導致損失超過 11 萬美元(約新台幣 1,529 萬),引發社群關注。根據 Whale Alert 的鏈上數據追蹤報告,這筆交易已被確認,而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的董事康納·葛洛根(Conor Grogan)亦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媒體上揭露事件詳情。
這起事件發生於該用戶與 PulseChain 區塊鏈互動的過程中。PulseChain 是一條獨立於以太坊的公鏈,在執行跨鏈交易時,該用戶疑似設定錯誤參數,導致資金誤送至以太坊主網上的區塊建立者(block builder)。這筆原本應進行資產轉移的交易,卻被視作 31 顆以太幣的「燃料費」(Gas Fee)執行,最終所有資金遭系統扣除,並未傳送任何代幣或資產。
康納·葛洛根進一步公開顯示,受害用戶已主動留言,向接收該筆以太幣的區塊建立者請求返還。不過截至目前,尚未收到任何回應。此過程雖具爭議,卻也突顯區塊鏈具備「全程透明」的特性,讓任何人皆可追蹤交易記錄。
這類事件並非孤例。加密市場歷來不乏由於**人為錯誤**導致巨額損失的案例,包括誤簽署交易、複製錯誤地址、選錯區塊鏈網路等,均可能造成難以追回的資金損害。專家重申:「交易簽署前,務必再次核對收款地址、選擇的區塊鏈與轉帳金額」,避免因一步之差毀損全部資產。
評論:本案凸顯以太坊的「手續費系統」與使用者介面(UI)仍存在不小的學習門檻,對一般用戶而言,安全性與可用性之間的平衡依舊是區塊鏈技術未來的挑戰。當資產自由由個人完全負責時,任何介面設計疏失或概念誤解,都可能成為價值數十萬元的代價。
這起非技術性錯誤帶來的損失,提醒業界在發展分散式金融時,不僅要強調「去中心化」、「自我資產掌控」,更應正視未受過完整教育或訓練的一般用戶在實際操作中的脆弱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