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Bloomberg 的報導,於 13 日(當地時間),隨著比特幣(BTC)價格突破 12 萬 2,000 美元(約新台幣 1 億 6,958 萬元),其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意外地成為全球第 11 大富豪。根據市場估算,他早期挖礦所得的約 109 萬 6,000 顆比特幣,市值已達 1,852 億 4,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57 兆元),在全球財富排行榜上超越了包括戴爾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與微軟(MS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名人。
然而,美國《富比士》(Forbes)仍未將中本聰列入其官方富豪排名。這是因為該媒體僅承認公開身分且可驗證財產歸屬的法人或個人資產。儘管如此,彭博 ETF 分析師 Eric Balchunas 表示,若比特幣延續當前的年成長率約 50%,中本聰的資產可能在 2026 年超車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攀升為全球第二大富豪,僅次於特斯拉(T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目前馬斯克的資產約為 3,4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74 兆元),若中本聰希望追平這個數字,比特幣價格需升至約 37 萬 4,000 美元(約新台幣 5 億 1,986 萬元),等同於目前價位的逾 200% 增幅。儘管不少分析師認為該情況短期難以實現,然而以比特幣過去的增長潛力來看,長期仍有可能達成此一目標。
評論:隨著比特幣成主流金融資產,中本聰的「資產幽靈」正逐步對現有財富分配模型造成衝擊,形成「無發聲者也能翻轉世界」的典範。
中本聰長期保持沉默,其錢包自 2011 年他神秘消失後,再未有任何交易紀錄。這種零移動的加密資產反倒成為整個市場信心的基石。Balchunas 指出,中本聰如同指數型基金之父傑克·博格(Jack Bogle)般的存在,其無需變現資產,卻仍徹底改變全球金融生態。
近日,一筆價值約 2 萬美元(約新台幣 2,780 萬元)的比特幣被轉入中本聰的創世區塊錢包,引發市場關注。這是近四個月來金額最大的一筆交易。一些觀察人士推測,這可能是來自早期投資者的致敬性轉帳,亦或是不小心遺漏的交易。過去同樣也有 BTC 被送入這個地址,但目前尚無任何跡象顯示中本聰曾查看或回應相關交易。
關於中本聰的真實身分,外界持續爭論不休。名單上曾出現 Hal Finney、Nick Szabo 等名字,甚至連 Twitter 共同創辦人 Jack Dorsey 近日也被懷疑可能是他。不過,截至目前仍無明確證據證實任何人的身分。而曾自稱中本聰的 Craig Wright,更在法院判決中被認定涉及詐欺行為,使其主張遭到全面駁回。
評論:中本聰身份成謎的同時,也喚起人們對權力與匿名性之間的關係反思。當資產影響力超越身分認同,是否代表新權威的誕生?
如今,比特幣被視為正改變全球資產生態的關鍵力量,而中本聰的沉默更增添其神秘性。他的靜默倡議無聲地推動了數位貨幣與分散化金融的發展,讓他成為「活在區塊鏈上的傳奇」。儘管比特幣是否再創新高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中本聰的傳奇將持續伴隨加密產業的演進,並引領新一代資本觀念的轉變。這正是比特幣所帶來的全新「財富典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