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ryptoQuant 的數據分析報導,在 10 日(當地時間),比特幣(BTC)突破歷史新高價,來到 11 萬 2,000 美元(約新台幣 1 億 5,568 萬元),震撼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這波上漲出現在連續 7 週回調之後,引發了市場關注,尤其是長期持有者的資金動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漲中「個人投資者」的參與明顯缺席,為整體行情增添了不同的解讀空間。
CryptoQuant 引述其「已花費的輸出年齡帶(Spent Output Age Bands)」數據表示,近期出現有持倉 7 至 10 年以上的比特幣開始被交易的現象,顯示出久未移動的比特幣正在被重新啟用,這在歷史上通常出現於重要價格轉折點。例如,上週出現來自所謂「中本聰時代(Satoshi-era)」的兩個早期錢包,共轉出約 20,000 枚比特幣,價值超過 21 億 8,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029 億元),引發市場熱議。
儘管這些「長臥未動的巨鯨」開始行動,但比特幣價格仍呈現堅挺,並未出現劇烈下跌,反映出目前市場尚未出現明顯的賣壓。不過,這類罕見的鏈上活動也可被解讀為市場「過熱」的早期信號。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點,是在此波漲勢中,「散戶投資人」似乎並未積極進場。Binance(幣安)南亞地區總監 Kushal Manupati(庫沙爾·馬努帕蒂)指出,本次比特幣反彈的主力並非來自個人投資者,而是建立在「機構投資者的信心與資金流入」之上。他表示,比特幣已越來越多地被納入機構資產配置,強化了其在主流金融中的地位。
區塊鏈數據平台 Santiment 也指出,在比特幣價格起漲前幾日,有觀察到「個人投資者」流出市場的現象,多因市場氛圍悲觀與缺乏信心。這與過往幾次主升浪前的特徵相似:散戶恐慌出場之際,往往是「大型機構」與「鯨魚」開始買盤進場的時刻。
目前,市場焦點轉向「持有比特幣的地址數量是否增加」。這項數據將成為觀察散戶是否重新入場的重要指標,也反映出 FOMO(錯失恐懼情緒)是否再度發酵。評論:若散戶開始回歸,此波漲勢可能成為新一輪長期牛市的起點;但如果未能吸引更多小投資人進場,則風險也可能快速顯現。
總體來看,雖然比特幣創下新高且基本面強勁,但散戶未大舉進場,成為當前市場的一項關鍵變數。關鍵詞如:比特幣(BTC)、歷史新高、個人投資者、鏈上數據、機構買盤,將持續是後續市場動向的重要觀察重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