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威脅迫近,「收割後解密」攻擊已成現實,專家籲立即採用後量子加密技術
量子運算對加密技術構成的威脅,可能不是遙遠未來才會出現的問題。根據 Cointelegraph 於 24 日報導,專家警告,數位資產產業現在就應該開始轉向「後量子加密(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的防護機制,以因應量子技術成熟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根據報導,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聯合國大樓內,智能合約研究員吉安盧卡·迪·貝拉(Gianluca De Bella)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應該立刻轉向後量子加密演算法」。他指出,一種被稱為「現在收集、日後解密(Harvest Now, Decrypt Later)」的攻擊手法正逐漸浮現。此方式意指,攻擊者先儲存目前無法破解的加密資訊,等待未來量子電腦技術成熟後進行解密。
迪·貝拉特別提到,對那些活躍於極權國家的異議人士來說,若其身分資訊完全仰賴現行加密技術保護,「並無法保證 10 年或 20 年後這些資訊依然安全」。儘管主流意見認為商用量子電腦尚需 10 至 15 年才會實現,他也強調,「如微軟(MSFT)、谷歌(GOOG)等大型企業,可能在數年內就研發出初步原型」。
另一方面,他對業界出現所謂「量子洗牌(Quantum Washing)」現象提出警告。這種現象指的是企業誇大量子電腦在實際應用上的能力,藉此吸引關注或投資,但反而會導致市場混亂。他補充,即使中國成功研發出足以破解現代加密標準的量子運算系統,「他們也不大可能主動公佈,這將增加地緣政治不對稱所引起的資安隱憂」。
評論:由於加密貨幣產業高度仰賴密碼技術確保用戶隱私及交易安全,量子電腦潛在的破壞力不容小覷。無論距離全面實用化還有多久,及早建立安全應對方案,將是保護數位資產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步。
隨著技術進步加速,整體區塊鏈產業需正視量子電腦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從核心協議、加密標準,以至於智能合約安全,皆應儘早佈局,以降低「未來攻擊」對今日資料安全造成的影響。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