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彼得·希夫警告:比特幣(BTC)崩潰風險來自人類心理 非量子電腦

彼得·希夫警告:比特幣(BTC)崩潰風險來自人類心理 非量子電腦 / Tokenpost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彼得·希夫(Peter Schiff)的評論,比特幣(BTC)真正潛在的風險並非來自於量子電腦或監管機構的干預,而是來自「人類心理」。作為長期的比特幣懷疑論者,希夫認為,加密貨幣的價值建立在參與者的「信念」之上,當這種信念消退時,比特幣將自然瓦解。

根據希夫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平台 X(前身為 Twitter)上的貼文,他主張:「比特幣的崩潰並不需要外部衝擊,只要人們失去興趣、新的買家不再進場,它就會自行消亡。」與市場上普遍流傳的「量子日(Quantum Day)」——即先進量子電腦破解加密演算法的威脅——不同,希夫認為真正的危機是根植於「人類本性」。

希夫進一步指出,比特幣的價格形成仰賴於「信念循環」:購買者因對比特幣有信心而買進,價格因而上升;價格上漲激發更多人相信其潛力進而再投入資金。然而,當這個循環中斷,價格下跌將動搖既有投資者的信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市場全面瓦解。

希夫尖銳表示:「比特幣是由一群將『虛無』視為某種價值的愚民所支撐。但當這些愚民不再增加,價格就會下跌,接著連信仰都會崩潰。」

這種觀點明顯與主流對「量子電腦威脅論」的擔憂形成對比。希夫更強調「相信」與「群眾心理」才是比特幣真正的命脈,也可能是它終將崩潰的源頭。

評論:彼得·希夫自比特幣尚在 100 美元左右交易時便持續唱衰,許多投資者認為他的預測過於悲觀。但此次他強調比特幣是一種「極度依賴情緒的資產」,其論點確實反映了加密市場的現實:價格不僅受到全球經濟、監管政策與技術更新的影響,更深層地受到大眾信心的牽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質疑聲浪不斷,比特幣仍被視為「數位黃金」、「去中心化的價值儲存工具」,其支持者的信念依然穩固。

關鍵詞:比特幣(BTC)、人類心理、彼得·希夫、信念循環、加密貨幣信仰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