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加密貨幣市場中,「追求收益」已從策略選擇轉變為「存活關鍵」。然而,即便在這場彷彿淘金熱的氛圍中,仍不能忽視一項事實:並非所有收益都有同等價值。若僅追逐表面亮眼的「收益率」,金融機構極可能因此暴露於「高風險損失」中。
看似處處充滿機會,不少區塊鏈協議動輒喊出「雙位數收益率」,集中式平台則主打「人人都可輕鬆賺錢」的行銷口號,借貸平台更強調其「即時流動性需求」的吸引力。但這類宣傳與其說是資訊補充,不如說是劃分「責任履行」與「風險忽視」的界線。
根據 The Block 的報導,歐盟正在施行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正逐步改變整體產業架構。該法案首次允許數位資產公司在歐盟境內正式提供「投資管理」與「收益服務」。這將不只是形式上的「合規門檻」,也可能成為用戶衡量服務平台的「最低標準」。然而,「多數收益型加密服務提供者」迄今仍不受正式監管,導致「機構投資人易落入監管真空中」,風險敞口巨大。
「收益平台的根本問題在於風險管理責任被轉嫁給用戶本身」。目前常見的自助式平台要用戶自己選擇貸款對手、進入哪些流動性池、以及判斷何謂可信投資策略。對一般使用者而言,這些都是「過於超出能力範圍」的決策負擔。相較之下,機構董事會、風控委員會,乃至監管單位,都會要求清楚了解資產如何託管、交易對手的信任水準與整體風控配置。但大部分投資人遠不足以應對這些層級的分析。
結果,在表面「介面友善 + 高APY年化收益率」的吸引下,用戶實則面臨的是潛藏的「智能合約技術風險」、「信用對手風險」和「流動性陷阱」,導致其曝險程度已超出「傳統風控標準可接受的範圍」。若要架構出可信賴的「機構級風控與報告系統」,則需建置龐大基礎設施,這是當前大部分收益平台仍然欠缺的能力。誇大的收益承諾與真實能力之間,仍存在巨大落差。
另一個普遍的錯誤認知則是:「高APY就代表好產品」。有些平台透過高達雙位數的年化利率營造勝過保守理財產品的優勢,但這類數字背後,往往隱藏著諸多未知風險,包括:「未經驗證的去中心化協議(DeFi)」、「從未經歷市場壓力測試的智能合約」、「隨時可能歸零的代幣激勵機制」,以及「高槓桿誘因結構」。回顧過去多次加密市場崩盤經驗,這些風險確實曾導致機構出現鉅額虧損。
評論:以收益率為唯一指標的投資選擇,無異於讓「機構與投資者承擔起不對等的風險責任」。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收益策略,絕不能僅靠「數字表面好看」就草率決策,而應著重於「風險清晰度」、「對手審查能力」、「策略透明化」等多維因素。這樣才能在追求利益的同時,維持風險可控的底線。
留言 0